宁波财经学院“85后”副教授张育斌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想农民所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解决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这套水肥一体系统已经在宁波江北、余姚、象山等30余处农田或种植基地运行。经过测算,水肥一体化设备投用后,亩均可实现节水约45%,节肥约35%,节省人力80%以上。 (4月7日《现代金报》) 从上述测算所得可知,这套水肥一体系统迥异于传统灌溉与施肥措施,节能又环保,还能节省人力,实实在在帮农民解决了难题,张育斌也因此成了乡亲们喜欢的专家。 简单说,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水肥混合通过灌溉系统作用于农田,此技术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很大。攻克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不同地形如何实现智能灌溉。要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不是在实验室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科技解决小到水渠水量测算,大到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的实际问题,故此,张育斌一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赤足走在田埂上,吃住在野外,每当七八月份,团队成员常有中暑倒下,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想象。 辛苦不说,还要耐得住寂寞,做好牺牲少写论文、少出专著、错过职称评定等心理准备,甚至还要做好经济付出的准备,如为了购置研究需要设备,张育斌自掏腰包十多万元;设备做好了需要实验田,他又自掏腰包租赁土地搞研究,正是十余年如一日的忘我钻研,在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学术成本和经济成本后,张育斌和他的团队终于做成了一系列自主的水肥一体化设备。 现在我们不缺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科学家,也不缺将研究领域集中在工业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人才,缺的是像张育斌这样的“三农”专家。张育斌之可贵在于,虽然他知道如果把同样的专业学识投入到工业领域,可能收获更多,但他甘愿放弃见效快、收获大的研究项目,而是把研究方向锚定在“解决农业实际问题”上,在他看来,能为乡亲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乡村振兴靠什么?靠农民精耕细作,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生产,或者改革土地所有制形式,发挥农民更大的生产积极性?答案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需要有更多如张育斌这样的“三农”专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科学种田”的能力素质,借助最新的前沿技术去创造星辰大海般的未来农业。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