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家长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常阅读的孩子,会拥有“听课神器”

名班主任们畅谈阅读、分享高招

班主任茶座现场。记者 张培坚 摄

    “能够越界阅读的孩子,他的思维往往能够建立起感性与理性的联接,他会变得很通透很立体,在很多事情上也不会死心眼。”

    “现在很多家长很重视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但我发现家长给孩子营造的阅读区有个问题,就是比较成人化。”

    “阅读好比是指路牌,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更多的未知。”

    ……

    4月21日晚,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五位嘉宾做客“班主任茶座”,围绕“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主题共聊阅读。从阅读的价值聊到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的不同,从书香家庭建设聊到亲子共读的方式,嘉宾们的分享层层深入,给在线观看的家长们许多启发。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傅卫平

    本期嘉宾

    高培圣:宁波市镇海中学副校长,宁波市名班主任

    聂青青:镇海区鲲池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班主任

    王佳英:镇海区古塘初级中学副校长,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高丹: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副校长,镇海区名班主任。

    袁志坚:宁波出版社社长

    阅读能帮助孩子 “跨界出圈”

    聂青青作为小学班主任,观察过很多一年级孩子的课堂表现。她发现,经常阅读的孩子有一项突出的能力——“思维联想能力”,她称之为“听课神器”。

    她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这种能力。老师上课讲到“青蛙”一词,A类同学的思维是:青蛙就是青蛙,除了青蛙再无其他;B类同学的思维是:青蛙有绿绿的皮肤,张着大嘴巴,夏天在池塘里呱呱叫;C类同学的思维是:青蛙呀,就是我小时候抓过的蝌蚪变的,它小时候的名字叫蝌蚪,蝌蚪的身体像个小逗号,后来会不断变化,听妈妈说,黑色的蝌蚪长大后并不是青蛙,而是癞蛤蟆,长成青蛙的蝌蚪身体是青灰色的,我还听过一句诗,“听取蛙声一片”……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什么是‘思维联想能力’了。这其实需要大量书面语言的输入。一个孩子的阅读内容有多丰富,他的视野就会有多大,他的联想能力就会有多强。”聂青青说。

    高培圣是宁波市语文名师,长期担任镇海中学理科创新班的班主任。“让语文老师做理创班的班主任,是有用意的,那就是希望班上学生成为有文化的理科生。人文素养对于理科学习而言,是一种补益与融通,这种融通不仅仅是知识的融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贯通。而阅读就可以让学生实现这种融通,从而‘跨界出圈’。”高培圣说,能够跨界阅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往往能建立起感性与理性的联结,整个人也会更通透、更立体,凡事不会死心眼。”

    点评专家袁志坚对老师们的观点赞赏有加。他认为,对孩子来说,成长不是光体现在成绩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智慧上。“教科书让学生们获得知识,而单一的知识有时会造成‘知识堵塞’。课外书可以帮助孩子们扩大知识面,这样的非功利性阅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智慧。”

    家里多一本书

    孩子未来就多一种可能

    家庭阅读和学校阅读是有所不同的。学校阅读是普适性的,更偏重“精读”;而家庭阅读是个性化的,更偏重“泛读”。既然要广泛阅读,家里就必不可少地需要藏书。

    王佳英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就要让书随手可及、随处可见,这样才能让孩子一直“惦记”书。那么家里藏书多少比较合适呢?50本?100本?500本?还是更多?

    “有一个跨越国际的研究团队,花了20年的时间,收集了27个国家、73249个家庭的数据,发现最直接影响孩子教育水平的,不是家庭收入,不是父母的文化程度,更不是父母的职业地位,而是家里的藏书量。”王佳英说,这项研究还发现,在中国,拥有500本以上的家庭,孩子受教育的年限比平均值足足延长了6.6年。

    家长可能又会问,这么多书,读不完怎么办?王佳英讲了一个关于“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的故事。“他之所以走上生理学这条道路,就是源于15岁那年,他在家里的书架上翻到了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使他和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说明,足够多的书籍数量和种类,最大的作用是给孩子多一些兴趣选择的机会,这是孩子认知世界最便捷的一条途径,而不是一定要全部读完它。多一本书,就多了一种可能。所以,“500本”藏书也不是一个绝对数字。

    一个会阅读、爱阅读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多少会受到阅读的影响。高培圣提出,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列一列自己的年度、年中阅读计划,年终时,全家再一起做一个“年度阅读关键词”之类的盘点,“这是一件特别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能多年坚持,甚至可以产生一部家庭阅读史。”

    中学生“拒绝”和父母共读

    最想分享的对象是同伴

    亲子共读不仅能提升亲子感情,还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但要注意的是,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的共读方式也要有所变化。

    聂青青说道,阅读启蒙阶段,一般有三种阅读方式——朗读、看读和听读。“刚开始的亲子阅读,孩子还不识字,是家长用手指着文字,读给孩子听,这叫‘听读’;后来,家长领着孩子读出声来,这种可以培养孩子语感的读书方式叫‘朗读’;一旦孩子自己捧起书来读,无论是看图画还是自己读文字,这样的读都叫‘看读’。”

    她表示,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家长和孩子共读的过程应该在朗读、看读、听读这三个手法中切换,每种阅读方式都有其特点和优势。“比如,‘听读’可以起到降低文本理解难度的作用。有难度的书本,孩子很难自己啃完,在家长的辅助下,孩子的阅读能力会不知不觉地上一个台阶。”

    而在中学阶段,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学老师王佳英曾在班级里做过一个小调查:阅读的时候,有多少学生喜欢父母在身边陪伴?调查结果显示,100人中,有98个选择了拒绝,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个“奇葩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阅读的能力,父母在身边会影响自己的阅读效果,甚至会有一种被监督的不信任感。”

    当被问及想和谁分享阅读内容时,中学生基本选择了同伴。“除非父母能与我有共同语言和同样的价值追求,否则我会觉得与他们交流有多此一举之感”。

    “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亲子共读已经从身体捆绑式的陪伴转为了心灵的交往,即‘你是否了解我的世界,你是否进入了我的世界’。”王佳英表示,此时,如果家长要想对孩子有所引领,首先得进入他的世界,去读他正在读的书,这样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才有机会去影响他、引导他。

    栏目简介

    《班主任茶座》秉着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宗旨,由宁波市教育局、宁波教育学院主办,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市班主任专业发展指导中心联合《现代金报·宁波教育》一起承办,旨在借宁波众多优秀班主任的教学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育儿指导。

    本期《班主任茶座》由镇海区教育局、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办。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