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发现,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近年来时常出现“反转剧情”的场景。导致网民关注“感情错付”,只有在真相大白后无奈自嘲一句:“下次且得让新闻飞一会儿”…… 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中电科加班事件”即如此,后来官方发布证实该工作群聊天记录是伪造的。涉事者也已被行政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吃瓜”群众跌破眼镜,狠狠被消费了一波感情。 正因如此,近日,中央网信办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要让法纪利剑树立权威,让那些唯利是图、没有底线的自媒体付出违法应有的代价。 为什么谣言屡禁不止?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谣言?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聊聊。 主讲人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娜 溯源——寻找轻信谣言的“根” “我就是随便说的,随手发了朋友圈,也算造谣吗?”“我也是听说,好多人都这么传,为什么要追究我的责任?没那么严重吧!”社交平台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疑问。原因就是一些网友将未进行证实的内容随手转发,随意“吃瓜”,于是正中谣言制造者下怀,徒留广大网民承受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所带来的后果。 通过观察大家不难发现,谣言往往都是负面的,为什么? 心理学教授Halun Hatton说:“我们人类往往更重视负面信息,这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如何躲开猛虎的知识要比发现一片野花地的新闻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多数谣言都是负面的。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利益与观点的谣言,而对与其相反的真相则容易拒绝。 我们对谣言的态度,就像照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是“谁”。 因为谣言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要。比如“中美两国护照区别”的谣言,提到美国护照上印着: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随时都是你坚强的后盾,请记住你是美国公民;而中国的护照上却写着:请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并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其实美国护照并没有这句“霸气”的话,中国护照上也没有谣言中所呈现的内容。别有用心的人杜撰这些并发布在网络上,试想如果长时间接触并相信这些谣言,是否会误导孩子们的家国情感,继而造成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截流——亮出斩断谣言的“剑” 网络上混淆价值判断、紊乱理性思维的谣言不胜枚举,因此亟需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多措并举,肃清网络谣言这颗“毒瘤”。 强化认识,自我约束 此前,“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传得沸沸扬扬。起初,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多家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后官方发布才知,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斥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所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对待网络谣言,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治本”的方法。 笔者近期在市委党校参加2023年春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媒体素养提升、电视问政等方面的培训,我们进一步意识到,让主流声音和正确言论及时占据媒体阵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要关头有声音,提升大众网络媒介素养,才能将谣言的影响降至最低。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制定班级《健康上网公约》和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同学们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此外,可以开展对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的普及型培训,比如通过指导学校深化家校共建,向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学校、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继而让大众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抵御负面信息和参与传播信息的能力有质的提升。 严格监管,持续治理 网络谣言有的严重误导公众判断,对当事人进行打击和抹黑,有的扰乱社会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造谣者利用“爽文”的方式带动许多人的节奏,戳中公众痛点,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在网上掀起巨浪,置当事人于舆论不利的下风口,也让宝贵的社会资源浪费在疲于奔命的辟谣中,造成“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尴尬现状。 网络空间中的不良信息规模之大,种类繁多,新问题也在接续不断地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乱象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必须保持清醒,常抓常管,亮出辟谣的“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果僭越了守法敬畏心、缺失了言论责任感、淡薄了正确价值观,不管造谣者如何兴风作浪,最终必将被法律制裁。譬如陈某龙造谣“因加班怒怼部门领导”的事件,“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最终造谣者都被自己制造的谣言所反噬,受到了法律制裁。 对于“吃瓜”群众,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普法让大众了解相关法律,向广大群众宣传网络辟谣知识,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如何仔细甄别网传信息,普及造谣、传谣的法律条款。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个别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维护了其他网民的合法权益。 积极引导,规范发展 网络谣言小到生活点滴,大到国家安全稳定。大众的文明上网意识虽然近年来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对充斥网络的真假消息,仍旧欠缺甄别能力。 在这样关键时刻,主流媒体作为媒体舆论场中发挥着“时度效”作用的关键角色,应当义不容辞站出来,努力成为稳定舆论场的中流砥柱。一方面,需要顺应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将阵地逐渐向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动端延伸,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平台合作,让科学正确的信息能够更快更多地被大众看到。 另一方面,及时做到“真事求真、假事辟谣”。建立快速的舆情应急体系,记者应在第一时间奔赴每个谣言的“被发生地”进行求证调查,通过权威的网站、微信、客户端等平台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权威声音,消除恐慌,抵制谣言,防止扩散,做到“以快制快”。 此外,科学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比如公众对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信息相对敏感,主流媒体可以加大科普的日常供给,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当媒体达成共识,持续不断地输出正能量、好内容,每个网友都可能成为一个传播节点,从而让“真相跑在伪科学谣言的前面”。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言、传播的人都是真实的。我们对于在真实和虚拟、现实与网络中穿梭的谣言,不能仅依靠政府、媒体等某一个主体发力,只有所有人共同联合起来,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实现“谣言止于智者”,从而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大家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