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5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时假日知多少?

漫画 严勇杰

    “乙类乙管”后的首个五一假期,全中国都是人从众的度假模式。

    我——在上海——外滩人山人海却依然热情不减的壮阔场面;他/她——在杭州——灵隐景区摩肩接踵却始终众生虔诚的拥挤人潮;他们——在路上——高速上把车开到60码却继续选择匀速行驶的出门节奏……尽管如此,大家依然走出家门,凑一番热闹。在经历人生海海后,大家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最最充分的真诚与热爱!

    这份热爱,源自于大家对悠闲假日的无限憧憬,也源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质朴期盼。所以,大家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地开启“自虐又自恋,自由且自乐”的度假风。

    今人如此度假,那古人呢?他们有没有假期?假期是如何规定的?本期大讲堂,我们一起打开“中国节假日考”的话题匣子,来聊一聊古人是如何“度假”的吧。

    主讲人

    宁波市慈溪实验高级中学

    陈盈吉

    参考资料

    《解放日报》

    《国家人文历史》

    A

    假期,古称“休沐”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主要休息活动都源于祭祀行为。

    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人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神活动,分别是春日的祈农之祭和秋日的丰收之祭。祭祀时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宴乐,热闹非常,官府于是也暂停公事,放个假与民同乐去了。

    秦时,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日趋完备,官吏们开始有了比较完善的告假制度,称为“告归”。

    汉代起,除祭祀外,被古人认为有“澡身浴德”之效的洗浴也是官员放假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政府将其规定为明确的休假制度。据《汉律》描述,“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说官员攒满五天的工作日后,可以兑换一天的假期用来洗澡。后来人们把这种休假方式称为“休沐”。具体情况就是古时贵族洗浴讲究沐头浴身。长长的头发沾了水,又没有电吹风可用,自然难以做正式打扮,因而也不方便坐堂理事,所以他们一般会闭门谢客,同时暂停公务。

    此外,汉代还创新了“轮休”制度,与现代统一的周六周日不同的是,“轮休”必须得保证每天都有打工人在岗。举个例子来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霍去病,他的弟弟霍光休假时,就是由上官桀(汉昭帝上官皇后的祖父)留在“办公室”处理政务的。此外,由于汉代官府采取“寄宿制”,官员需要离开家人单独住在府中。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休沐”不仅仅是洗澡假,也是他们归家谒亲的日子。如果官员放假了还留在单位,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的“休假制度”,国家还是挺认真且重视的,因为这几乎是一项“关乎民生幸福”的大事儿呢。

    B

    假期,数宋朝最多

    我们再来到唐代,传说中的繁华盛世,节日的画风又有了一系列变化。从唐玄宗开始,皇帝的生日也被设为举国欢庆的节日,称为“诞节”。“千秋节”就是唐玄宗依据自己的生日而定的节日,放假三天。

    到了宋朝,假日数量“水涨船高”,变得比唐朝还多。这时候又有小伙伴会提问了,那么富有盛名的“清明上河图”外加“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宋朝呢?这节假日又是如何“修订改良后升级”的呢?据宋史笔记《文昌杂粮》记载,当时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7天,类似于今天的“黄金周”。宋神宗时期,官员们全年的假期可达到124天。

    可能小伙伴们会很开心,感觉一下子“穿越到了宋朝,人生开启了无限美好”,甚至还想问:宋人可是如何度假的呀?为此笔者查阅了一番资料,结果发现:宋时的“黄金周”果然没白给。节假日的“玩法”更加丰富,棋牌类游戏在全国流行,垂钓、斗蟋蟀等民间娱乐广受喜爱,各种酒肆、茶坊、小吃摊遍布,还催生出设施高档、服务到位,堪称五星级酒店的“樊楼”。

    有时候假期太多也容易导致政务堆积。据说,包拯曾因此特意上书宋仁宗,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请令后只给假五日。”当然,打工仔们想要偷懒的心情可没有随之减少。据沈括《梦溪笔谈》描述,宋时轮值翰林馆阁的官员常以“腹肚不安”为由,翘掉夜班,导致原本应该是记录值夜的“宿历”渐渐地变成了“害肚历”。人一旦养成了“慵懒的度假风”就会影响到后续的社会发展,这一点就不可取了哦。

    C

    假期,让生活有滋有味

    幸福的美好时光,并不能天长地久。到了元朝,就删减了很多节假日。中统五年(1264年),政府规定,京府州县官员,“若遇天寿(皇帝生日)、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同时备注“公务急速,不在此例”。意思就是爱会消失,恨会消失,但工作不会,办公室才是宇宙真正的尽头。

    明时期的休假制度几乎是走向了与宋朝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大家又得“内卷”式度假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皆有一代风。到了明朝,大家都很“拼”,不仅拼工作,而且还拼“假期”。那时候,官员们的基础休假被缩减为“一月一休”,大量的节令假也被废除,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被保留了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元宵节延长至十日的规定仅为皇帝对京官们的恩赏,并不适用于地方官员。同时,元宵假内,若有外任官员赴京考核,相关衙署须照常办公,“不可妨公务耳”。

    当然,一切的一切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他要是高兴,挥一挥手,假期就轻轻松松地来到了咱老百姓的身边。比如说,皇帝偶尔也会“大发善心”,友情赠送官员一些假期。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就曾赐上元节假25日。

    清代的假期,并无多少跌宕起伏的历史变革。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影响,周日休假成为一种普遍的放假方式。

    从秦到清再至现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休假制度,它在决定百姓生活作息的同时,也对国家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回首往昔,站在繁华尽处,寻一抹静谧。泛舟湖上,三五好友,一杯咖酒;庭院深深,家人作伴,烧烤会友……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或许,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完美假日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