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由现代金报、甬派、宁波市文艺教育指导中心联合发起的“唱响我的校歌”2023年春日歌会,网络投票已经结束。 投票活动自5月1日开展以来,得到了宁波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极大关注。70件校歌作品在网络平台上的热度持续发酵,不管是投票页面浏览量还是网络投票数,一再刷新纪录。截至记者发稿,《春日歌会投票|快来Pick你心中最“响”校歌》一文的总阅读量接近110万大关,网络投票总数近5万票,相关专题阅读量超千万。 “歌词第一句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校歌不仅是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曾经的少年,曾经的回忆,曾经的歌声……”网友们把对学校的情感写在留言板上,还有一些离校多年的网友开始追忆美好的校园时光,并点赞活动“很有意义”。 这一现象级传播也引发专家学者的关注。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词作家陈民宪谈到,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那时,一般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歌,且词曲作者多为文化名人。如浙江大学校歌的曲作者为近代宁波籍音乐家应尚能,南京大学校歌作曲者是近代艺坛杰出先驱李叔同等。 “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校歌之所以传唱不衰,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词曲本身戳中人心,能引发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陈民宪注意到,如今,初高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在尝试创编自己的校歌。校歌已经成为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凝聚一代代学子的精神纽带。 他认为,此次活动师生踊跃参与,不断推广、深情传唱校歌,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一首好的校歌,不仅有文化底蕴,还能与时俱进,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欢快灵动,朗朗上口。每当师生唱响校歌,幸福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无论多少年过去,母校之爱永藏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