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诗词雅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5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诗词雅会云课堂(一)

李白为何与山水结缘? 又如何把山水写活?

“诗仙”李白
【主讲人简介】
林敏,宁波市四眼碶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优秀教师,宁波市名师,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小学生情境作文技巧》《教孩子讲故事》等书的副主编,主编的《小学生金笔头》一书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

    经典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品格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是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都市报系、宁波电视台、(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承办的“诗汇三江·博雅少年”2023宁波市青少年诗词雅会,初赛即将在5月14日举行。现本报特开设“诗词雅会云课堂”,从独特的角度让学生们对经典古诗文、诗人有深入了解,在挑战经典诗词中理解古诗并“学以致用”。

    本期邀请的是宁波市四眼碶小学校长林敏,她将带同学们走进李白的山水诗,去欣赏诗中的景,去感受诗中的情。

    

    李白极爱大自然,对自然界的美景有着不同寻常的欣赏力,而且能很巧妙地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用诗歌呈现出来。名山大川融进了李白的诗魂,于是,他笔下的山水诗也就拥有了活的灵魂,有了一种“谪仙人”的飘逸和洒脱。

    李白一生经历坎坷。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四川青莲镇;24岁(公元725年)出蜀,开始漫游;42岁那年,李白终于迎来了人生顶峰,应诏赴长安任翰林供奉,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馋去职,再次踏上了漫游山水的旅途;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李白隐居庐山,仍密切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并参加了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长期漂泊,公元762年病逝。

    这种坎坷的经历成为李白丰富情感的来源。他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山水诗,去欣赏诗中的景,去感受诗中的情。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徐徐 整理

    A 仗剑游侠:眼中万物皆奋发

    李白在求学时期就树立了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学成后便仗剑出蜀,辞亲远游。此时的他,满怀理想,对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是要像当时的贤明宰相一样,辅佐帝王,使得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开元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望天门山》均作于这一年。三首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感情奔放,气势恢弘。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一个“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惊心动魄。然而,诗人犹嫌未足,再接上一个“落”字,自上而下,活脱脱地写出了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这是诗人眼中的庐山瀑布,也是当时壮志满怀的少年李白。

    《夜宿山寺》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李白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人们眼前。摘星辰、惊天人,孩童般天真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让人顿感有返璞归真之妙。这,就是少年的可爱;这,就是侠客的豪迈。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仿佛拥有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连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中看到的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仗剑游侠的热烈欢迎。

    庐山瀑布的磅礴,江心寺的奇崛,天门山的洒脱无羁……万物皆奋发,万事皆可为!诗歌中的霸气和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B 山水挚友:世上万物皆有情

    寻访名山胜景,就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宿。李白以亲密知己的心态去和大自然合而为一,他将心中的激情喷洒于山水之间,山水亦对他倾情相伴。

    对于《独坐敬亭山》一诗的创作年限,学术界存在争议,一说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南下宣城所作;一说是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再次来到长安所作。无论是哪种说法,李白都已历尽坎坷,长期的漂泊生活让他饱尝了生活的辛酸,看透了人世的炎凉。

    然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作为唐代的第一旅游达人,山水给予了写作的灵感,也慰藉了他的心灵: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但是,尽管鸟飞云去,仍有敬亭山含情脉脉地看着诗人。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心灵相通。这是李白一生中第七次登临敬亭山,在诗人的眼中,没有秀丽的山色,没有潺潺的溪水,他定格在了纯净的时空中。“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的心中,这时的敬亭山不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同自己有着相同境遇的具有人的思想的“知己”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密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一挥衣袖,告别敬亭山,再次湮没在茫茫的红尘之中。人离开了山,山依旧在原地默默地凝视,而人已蓄能满满,整装待发。

    “桃李如旧识”会倾花向他开;“绿水解人意”会为其西北流;“春风知别苦”会“不遣杨柳青”。每每幻想破灭、仕途无望时,李白便会漫游祖国山河,沉醉其间,然后将它们留在他浪漫飘逸的诗中。李白的诗让山水获得了生命,而山水也让李白的人格得到了更深一层的修炼,世间最珍贵的友情也不过如此了。

    C 人间谪仙:心中万物皆是我

    李白二次入仕,二次受挫。公元759年,他已经58岁。年已迟暮的诗人因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获罪流放夜郎,当他行至巫山(今重庆境内)的时候,素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早发白帝城》即诗人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彩云间的白帝城闪耀着光环,充满了神圣的感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年迈之人,对生命、理想的一种更透彻的感悟,对未来、人生的一种更执着的追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的心似轻舟,穿山过水,一路前行,他离开的是象征着仕途的白帝城,抵达的是千里江陵,一碧千里。正如李白当年所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谪仙。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另一首庐山诗《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与《望庐山瀑布》相比,两首诗横跨了35年,那时的李白已经60岁,人生迟暮,历尽磨难。但诗中的浪漫依旧,风姿依旧,庐山的美景仍是那样壮观绝美,荡气回肠,不同的是诗人的情怀,从前看山看水,胜觉巍峨,催我奋发;今蓦然回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我却还是那个我。这,就是李白的境界。

    寄情山水,快意人生。无论是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还是晚年的扁舟弄发,李白的人生与山水结缘,李白的诗歌与山水共振。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李白山水诗中这种“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对于同时期的山水诗人,以及后世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山水自然中观照生命成长,在人生价值中彰显山水精神,正体现了一代诗仙李白真挚的心性、正直的人品和独立的人格。

    D 走近李白:我是小小评论家

    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既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在统编语文教材选入的八首古诗中,有五首山水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请你任选一首,结合讲座中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以《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至少两处)

    2.古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选取李白其他的山水诗进行分析、积累。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