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现场 |
 |
圆桌论坛 |
“幼儿园水池里的蝌蚪突然少了很多,这是怎么回事?” “人们常喝的豆浆是怎么磨出来的?”…… 每一个不经意提出的小问题,原来都能成为一把打开孩子探究兴趣的金钥匙。 为更好地推动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结交流、推广和展示研究成果,5月11日, “链接导图,项目赋能”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推广活动在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幼儿园举行,来自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后备干部近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陈嫣然 通讯员 任波 实践探索 集士港镇中心幼儿园: “项目化学习”是打开孩子探究兴趣的金钥匙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孩子发现问题、生成假设,然后检验自己的假设或理论,表达自己的发现……通过交流和讨论,尝试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在活动现场,集士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吴波分享了“自然角”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 生活是课程的源头和基础,孩子们所能感知的生活现象及变化,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探究与学习的兴趣。集士港镇中心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庭院、沙水池、农田等区域因其充满“生长性”“多样性”与“变化性”而成为孩子们天然的探究场。 “孩子们通过对水池里蝌蚪变少了的现象进行思维发散,围绕‘怎样打造一个蝌蚪喜欢的家’这一核心问题,了解到蝌蚪的生存条件,最终打造出心仪的蝌蚪之家。”吴波介绍,在回顾探究历程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记录、分享自己的经验,还和孩子们一起创排了项目情景剧,“融入了孩子们在项目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与见解、想象和创意,培养了合作与创造能力。” 亲近自然、合作探究、乐于分享……在这样的项目化学习中,孩子们的美好品质也因此渐渐养成。 宁波市第二幼儿园: 在游戏中帮孩子形成良好思维逻辑能力 孩童是天生的好奇宝宝,在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只要孩子们一提问,老师们就忙开了。 “儿童在游戏中经常会碰到各种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认真严谨地面对这些问题,助力幼儿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地、严肃地和持续不断地思考与验证,我们坚信:当代孩子需要有这样的反省思维。”现场,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园长王晓璐分享了浙江省获奖课题《游戏问题导图: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支持方式探究》的问题解决路径。 “很多人会问,幼儿园的孩子能设计与运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吗?其实,孩子们在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学会了去分析、整理和调适自我,提升问题解决力。”王晓璐举例,在一次科探游戏中,孩子们提出了“蜗牛嘴巴在哪里”的问题,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孩子们解决这一问题,“孩子们试验了多种方法探究,有徒手抓、菜叶引诱,利用放大镜或借助透明鱼缸让蜗牛爬壁来观察。最后,师生分析了试错的种种经验,获得了最适宜的观察方法。” 试验的过程也被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了下来,“通过导图,我们能明显看到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探究路径,也为教师了解和解读儿童游戏提供了帮助。”王晓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儿童学会一堆知识,而是让儿童学会一种思维。“导图承载的不仅是一种运用方式,更是幼儿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资源,凸显的是孩子乐于探究的精神,也是宝贵的未来成长的品质。” “一开始,我以为二幼的儿童部落游戏只是老师带着孩子玩一玩过家家的游戏,后来才知道,原来老师一直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梳理游戏的玩法,不仅能让孩子们将平常零散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更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思考问题更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于是,我们在家也尝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解决问题。几年下来,发现对孩子无论在记忆力、想象力、逻辑能力的提升上,还是在数学、写作等学科的学习上都有着很大帮助。”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家长代表郑志玮也在现场分享了思维可视化对儿童学习及成长的深远影响。 圆桌论坛 培养孩子发现、 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成果分享之后,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和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代表围绕着“寻问题、探路径、促成长”的主题开展了圆桌论坛,聚焦问题收集,探讨好方法;关注课题推进,共议实施策略,用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帮助更多的老师厘清“链接导图,项目赋能”的教育理念,找到具体操作路径。 “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孩子能够拥有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能迎接未来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挑战。”宁波市教科所教育科研管理和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余海军表示,当天的课题成果推广紧紧围绕时下三个热词:“问题”“思维”“方法”,这为当下的幼教课程建设及实施路径提供了有效的学术支持。 “为海曙幼教人尝试项目化、思维能力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精神点赞!”宁波市教科所党支部书记、所长俞冬伟高度肯定了海曙学前教育在体制机制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及教育科研管理上不断创新举措,聚焦热点难点,落实问题导向,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海曙教育高质量,实现教育共同富裕做出了诸多科研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