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诗词雅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诗词雅会云课堂(四)

边塞诗 为何让人越读越爱?

著名宁波籍画家华三川笔下的《从军行》图。
【主讲人简介】
胡岳松,宁海县城中小学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海县骨干教师。曾获浙江省导读先进工作者、浙江省“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宁海县古诗词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在宁波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宁波市首届“课改之星”评比中获二等奖,长期致力于经典诵读、古诗词的教学和推广工作。

    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苍凉;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雄浑,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肃杀……在一首首从小熟读的边塞诗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边塞风光的瑰丽、奇幻和沧桑,而且根植下了探寻边塞的梦。这个梦从童年时代起,开始扎根于我们灵魂之中,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舒张、沸腾;这个梦带领着成年后的我们向往用双手触摸、用双脚丈量遥远的戈壁滩、雄关、草原、大漠和雪山。

    语文书中的边塞诗,既开阔我们的眼界,也放飞我们的梦想,更培育我们的情怀。

    印象边塞,壮美景象

    边塞之美,首先就在于它的简单而又富有诗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水草丰茂的草原景象。天地苍茫一片,风吹低了牧草,看到了成群的牛羊,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语言自然明快,朗朗上口,带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意境壮阔,自由奔放。

    其次,边塞风光总是与苦难的战争联系在一起,带有一种雄浑苍凉之感。

    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一句把一个最广袤的空间和最遥远的时间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自秦汉以来,战争时有发生,而战场上的将士们大多再也没有回来,这座沉默但坚毅的边城,曾经历秦月汉月的映照,而今又到了唐代,明月仍然抚慰映照着无数征夫的血泪情怀。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战士离开故土,走向边疆。高高的明月和冷峻的边关,曾经见证过多少惨烈的厮杀,见证过多少生命的来去。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苍凉感扑面而来,唐朝将士的身影就这样被嵌进了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

    如果能有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胡人就不敢侵犯,胡人的铁骑就会永远被阻挡在阴山之外。“但使”二字,饱含着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渴望有一位横空出世的大将军击溃胡骑,好让百姓安居乐业、万家团圆。

    边塞风光是简单又壮美的,长河落日,枯草衰杨,飞沙走石,戍边战士的生活也是简单壮美的,放羊牧马、煮酪饮酒、吹茄奏笛,但战士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在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中,夹杂着保家卫国的热血和豪情,从而孕育出了一首首激荡人心的边塞诗。

    感受边塞,荡气回肠

    边塞诗发展到唐代日臻成熟,甚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塞诗派,或雄浑豪放,或瑰丽浪漫,或沉郁隽永,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令人瞩目的奇葩,以后每至边患深重、国家危亡之时,高扬着爱国主义旋律的边塞诗便奏响得愈加嘹亮。

    再来看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诗中开篇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都是壮阔之景,在壮阔的天幕下,有一座孤城屹立其中,虽显得分外孤单、苍凉,但这是守边将士生活情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铠甲可以抵挡刀枪棍棒,自然能抵御黄沙,但是细细的黄沙竟然穿破了铁甲,靠的是时间一点一点的累积。黄沙穿透铠甲,足见作战时间之久。黄沙穿透了金甲,却没有磨灭将士们的信念。将士们历经百战,身体疲乏,心中思乡,但即便如此,他们意志愈坚,不攻破楼兰绝不回家,这一誓言,如同雄壮的号角,冲破了祁连山的层云,响彻边塞,穿透历史。

    边塞诗可以带我们穿越到烽烟四起的岁月,带我们感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战士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豪情慷慨;带我们重温“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们精忠赤诚的报国之志;带我们体会“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洒脱。读起来令人感到天地壮阔,气吞山河,令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梦回边塞,家国情怀

    千百年过去了,边塞的古城或已湮灭,但戍边将士的精魂留了下来,留在历代中国人创作的诗词里,也幻化成许多中国人心中的边塞梦,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热血和豪情让一代代中国人吟诵。

    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是唐代广为传唱的边塞诗名篇。王之涣年轻的时候,喜欢和一些五陵少年交往,把酒论剑、傲笑狂歌,生命中洋溢着一股豪气侠情。虽然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在《全唐诗》中只有六首绝句,但就是这六首绝句足以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诗歌开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一派极为雄壮的景象:辽阔的高原之上,黄河之水滚滚流淌,似乎从白云深处倾泻而出,而边塞的城堡被高山大河环抱,赫赫挺立,巍峨雄壮。在这种雄壮苍茫的环境中,边防战士们听到了羌笛吹奏出的《折杨柳》婉转的曲调,不禁勾起了内心思念家人的相思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何须怨”表达出将士的豁达与豪放,也包含着一丝丝无奈,这让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有抱怨但不颓废。可以看出边防将士由于肩负卫国戍边的责任,虽然乡愁难解,但是玉门关本来就是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的地方,想要折柳相赠都难以成全,不如抛却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安心驻守边疆,保卫家国,算是给家人最真挚的馈赠。短短一首诗写出了雄浑壮阔的景、深切悲壮之情,值得人一遍遍地吟诵咂摸。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它让我们的襟怀更加宽广,心胸更加豁达,志向更加崇高,面对困难时更加勇敢。它流淌着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们刚正勇敢、赤忱纯粹的热血,永远给我们振奋和感动。

    品读边塞诗:

    用文字再现藏在诗里的风光与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边塞诗,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卢纶的《塞下曲》,王之涣的《凉州词》……请你从中找出最喜欢的一首,结合诗中意象,想象诗句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文字再现藏在古诗里的边塞风光与情感。字数300字左右。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徐徐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