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宁波财经学院首批聘请的“生活思政实践中心指导老师”。通讯员供图 |
学生在哪里,思政的舞台就在哪里。如何打通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尤其是生活思政教育工作?5月17日,“生活思政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来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350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工作。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高瑞刚 杨亚 如何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 生活思政有个“万里样本” 为鼓励学生,浙江万里学院宿管员裘益君“陪考”一次性通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获4.3亿次网络阅读量。 在离学生最近的学生社区,设立师生一站式服务大厅,用心用情全天候为学生提供150余项服务项目;在每年考试季,宁波诺丁汉大学都会推出“5—HT减压周”,开展心理关怀活动,将生活思政中健康素养的培养进行创新性解读,近8万人次学生受益。 学生在哪里,思政的舞台就在哪里。这些做法,就是最好的诠释,也是“生活思政”的日常实践。 2018年,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正式提出“生活思政”,并在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全方位推进创新实践。 为何会提出“生活思政”?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三个阻点:教与学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与行的脱节。”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蒋建军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其中的缘由。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如何在学生思政工作中进行守正创新?“除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途径外,我们挖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常理、生活伦理和生活哲理等思政元素。然后通过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环境观感,在校园内所有‘教育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蒋建军说。 历经多年探索实践,学校构建了“模块互嵌+元素互融”的课程体系、“思政小课堂+生活大课堂”的教学体系、“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知行合一+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万里样本”。 新时期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现场“大咖”金句频频 “要立足实践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满足学生所需。”“服务人员的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往往也是直抵人心的。”新时期如何守正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在现场,多位“大咖”分享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金句频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立足实践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满足学生所需。‘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是王阳明的一句诗,说的是类似于良知等大道理都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刚教授在主题报告中,引用了王阳明在《别诸生》中的诗句,他指出生活思政的实践正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如何发挥生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巨大潜力作用,是需要我们去开垦的新天地。”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建青认为,“每一位后勤服务人员,每一位行政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对人的关怀都是一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往往也是直抵人心的。”他认为,“生活思政”的出场,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弥补了长期以来对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领域的思政功能关注和发挥不足的缺陷。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和课程思政一起,共同构成了“四维”育人体系,从而构建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新格局。 “老子曰:大德不德,是为有德。成人于无形之中,立德于生活的沃土。让思政回归生活,也许这就是我们几十年践行思政教育的初衷。”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应雄表示,在对过去五年来“生活思政”理论创新和工作实践体系的成果展示总结之际,也是“生活思政”开启走向深入研究的新起点。“大家凝练观点、共同探讨,交流碰撞,我们定能在生活思政及其规律的深入认识、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获得有益的思想启迪和经验互鉴。”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生活思政已在全省高校生根开花,宁波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专家,在现场分享了各校对于生活思政的实践与研究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