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孩子们参与劳动。 |
让残疾少年儿童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近年来,宁波市特殊教育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宁波市第三轮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宁波特殊教育将迈向“优质融通”的新阶段。 行动计划提出,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标准育人方式为根本导向,推动每个残疾儿童青少年都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到2025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互补、普职融通、医(康)教结合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胡海静 扩大资源供给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残疾儿童青少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5%、99%和90%及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安置的残疾儿童比例控制在5%以内。 据了解,视特需孩子的情况,特殊教育的方式有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卫星班、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以及送教上门等方式。2021年,宁波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的比例为8.31%,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这一比例控制在5%以内,意味着特殊教育的资源供给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完善评估与安置机制,让每一个特殊孩子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确保“应收尽收”“应随尽随”。 建强师资队伍 专职资源教师工作年限视同班主任工作年限,连续从事普校随班就读兼职资源教师的非班主任,其任职时间可按二分之一的比例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 特殊教育要提质,建强特教师资队伍很关键。行动计划要求配足配强专业人员,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等,建立健全普通学校专职资源教师县域内统筹调配机制。 在落实分层培养机制方面,强调了建立健全普通学校在职教师特殊教育通识培训,将融合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校长、教师上岗培训必修内容。 加强师生优待 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并为送教上门教师、承担“医(康)教融合”任务的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保障。 继续落实在校残疾学生“三免一补”(免学费、免住宿费、免书本费、补助生活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免收残疾学生的伙食费。 强化优质融合 深化普特融合,深化职特融通,深化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结合,行动计划要求特殊教育在合作育人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到2025年,建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融合教育示范区。 普特融合方面,要加强校际资源教室、资源教师的整合与共享,有效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建立适宜的教学评价制度及升学支持体系。 职特融通方面,将加大“中高职一体化”探索力度,尝试与本地高职院校、企业等合作办学;联合各级残联加强对残疾学生职前(后)培训工作,助力残疾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 实现医康教一体化,要加强教育与医疗、康复的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有效实现平台及资源共享,组织医疗机构及医学专家为特教学校和残疾学生提供入学评估和医学服务、送教(康)上门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