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诗词雅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诗词雅会云课堂晒作业啦(二)

名山大川融进了李白的诗魂

    配合“诗汇三江·博雅少年”2023宁波市青少年诗词雅会,《现代金报》和甬派“教育”频道于5月初开设了宁波诗词雅会云课堂,邀请宁波优秀的语文教师深入解读古代诗词名家和名篇,从独特的角度让学生们对经典古诗文、诗人有深入了解,在挑战经典诗词中理解古诗并“学以致用”。

    每一次云课堂的末尾,老师们都会留下一道小小的思考题,同学们做了吗?今天,我们就晒晒《李白为何与山水结缘?又如何把山水写活?》这堂课的优秀作业,并仍然邀请这堂课的主讲教师、宁波市四眼碶小学校长林敏,对这些作业进行点评。

    思考题

    走近李白——我是小小评论家

    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既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在统编语文教材选入的八首李白的诗作中,有5首是山水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请你任选一首,结合老师讲课中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以《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至少两处)

    2.古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选取李白其他的山水诗进行分析、积累。

    A 且把心事说与大山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

    501班 颜梦辰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寻访名山胜景,只为寻找心灵的归宿;他饱尝生活辛酸,幸有山水与之相伴。这,就是迟暮之年的李白。

    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触,韵味悠长,读来百味绕齿,弥久不散。

    山水不仅给予李白以写作灵感,更慰藉了他的心灵。“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和“闲”,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空灵的世界,以孤云的闲适及鸟儿高飞的景象,衬托出诗人此刻孤独寂寞的心境。飞鸟、白云似乎也懂得了人情世故,不愿与诗人作伴。李白坐在这阔大浩渺的空间里,愈显渺小。反复吟诵着这句诗,我读出了天地的寂寥、旅人的孤独,更读出了诗仙那份“傲然江湖”“唯我自在”的情怀。还好,虽然鸟儿飞走、白云远离,却还有敬亭山与诗人含情相对,如知己一样默默陪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全诗短短20个字,既表现了诗人失落的愁绪,又表达了李白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更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信仰的坚定,写出了诗人李白独立于世、孤傲不群的性格。

    这是李白一生中第七次登上敬亭山,这是一场出走的梦。他,定格在了纯净的时空中。

    林敏老师点评:小作者从短短20个字中读出了诗仙李白的百般愁绪、万种豪情,读出了他的梦,他的性格与情怀。“寄情于景”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在读李白山水诗时,就要如小作者一样联系诗人生平,结合诗人的写作特点,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真味!

    B 发现李白诗中的“秘密”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502班  程雍涵

    清晨,朝霞满天,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远处时不时传来猿猴的鸣叫声。

    在这绚丽的景色里,一只轻快的小船踏上了去往江陵的归途。船上的李白,面对这美不胜收的景象,写下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入幕永王李璘麾下。永王兵败,李白被流放至夜郎。幸逢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获赦,沿江返回金陵,写下了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三字,不仅写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也为下文中船行飞快这一动态蓄势。这里的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的兴奋之情;而正因为这种兴奋,才会让那云雾缭绕的景色显得如此之美。果真,一切“景语皆情语”!

    “千里江陵一日还”中“千里”和“一日”相对,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不过,更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还”,归来,积蓄着诗人“一日千里”的痛快,也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更蕴含着归心似箭的期待。江陵不是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一个“还”字,暗处传情,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猿声”暗示李白一生屡遭挫折。“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给船添上了一个“轻”字,如果直说船快,便显得不真实,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当时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必然十分快速。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的喜悦也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可见,这江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这首诗,是旅人的一次旅程记录,是一个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年迈之人对理想的一种感悟,更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的一种执着追求。他离开的是象征仕途的白帝城,抵达的是千里江陵,正如诗人所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位寄情山水的谪仙。

    林敏老师点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小作者逐字逐句进行细细地推敲,通过前后联系、比较,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到了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悟和追求。这,正是李白山水诗的最大特点。读诗,就当如此!

    C “峨眉山月”出蜀中 从此天下知李白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502班 章语辰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无处不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时在;“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抚琴时在;“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喝酒时当然还在。作为一名旅游达人,李白看山川美景,又岂能没有明月作伴呢?

    二十出头的李白满怀壮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了《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流”字,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月在身边,这时的月,是伸手可及的江中月,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月。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思念之情的象征。月在身边。这时的月,是辞亲远行的思乡月,是忠孝难两全的柔情月。

    峨眉山月出蜀中,从此天下知李白。就这样,《峨眉山月歌》中的李白伴着明月,怀揣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东出蜀中,却也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寄情山水、乐享美酒。明月“终古常见”而“光影常新”,李白是谪仙人,是山水客,更是明月魂。

    林敏老师点评:小作者以“月”为切入口,结合了李白的生平,细细剖析了《峨眉山月歌》中的那一轮明月,有豪情亦有柔情,有壮志亦有思念。更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还联系了李白不同诗歌中那一轮“明月”的不同情愫,让我们感受到李白诗歌中丰富的“明月意象”。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