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幅去除题跋的《东坡居士吟望图》,由著名画家张大千所创作。画作描绘了青松之下,苏东坡捋须思索的情景。整幅画作色泽对比强烈,给人睿智、深邃之感。 |
|
【主讲人简介】 陈旭丹,任教于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慈溪市教坛新秀,慈溪市优秀班主任。在“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获小学组优秀奖,在慈溪市基本功大赛、优秀作业案例征集中获一等奖,参与的课题获慈溪市一等奖、宁波市二等奖。 |
元丰三年正月,在漫天风雪中,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离开京都,启程前往黄州。 此时的苏轼,名义上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但并无实权,实质上是一名罪官,受当地官员监视。物质生活也颇为拮据,带着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以供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面对不幸的流离生活,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的心态平衡自我,以美的眼光欣赏黄州的山水人事,在其中找到诗性与哲理。元丰五年(1082年),已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三年。这年三月,苏轼和朋友庞安常同游蕲水清泉寺,即兴写下了这首非同一般的记游作品《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景因情而生: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溪水潺潺,初生的兰芽虽短,却浸润在溪水中萌发出蓬勃的生机。长年常青的松树林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洁净无泥。大好的春光、放松的闲暇、真挚的友谊,都让诗人的心情很愉悦。“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词自然而然流露出轻松愉快的气息。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傍晚悄然来临,日暮时分容易引发人的愁思,何况又下起了雨,缠绵凄切的雨声与子规鸟的叫声更加剧了诗人的愁绪。“子规”就是杜鹃,这种鸟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似乎在呼叫“不如归去”。这个意象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用来衬托哀伤的心情。心绪流泻于笔端,化成了“潇潇暮雨子规啼”这一句词,寥寥数字就将诗人隐藏在悠闲自在下的惆怅和郁结传达出来。诗中的景因情而生,乐景、哀景都是诗人心中情感的折射。 从苏轼流传下来作于黄州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寄托于景物之中的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苏轼写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让我们看到一个寂静寒冷的深夜,一轮残月透过梧桐树洒下星星点点的月影,诗人形单影只地漫步在江边;在黄州度过第三个寒食节时,苏轼写下“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让我们看到阴雨连绵、春寒料峭的日子里,贫病交加的诗人卧看水涨,如同处于一叶扁舟之上,四顾茫然。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豁达、豪放如他,也时不时会被淡淡的愁绪袭扰,不由自主地流露在他的作品之中。情融于景中,景因情而生,这也让诗人眼中的景美得更深邃,心中的情真得更纯粹。 理因景而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古代文人常把时间比作河流,而中国的河流多数是自西向东流的,河水向东流淌寓意光阴一去不复返。如汉乐府诗《长歌行》中就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之句,表达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慨叹。 但眼前的兰溪,却让苏轼精神一振!这兰溪沿着地势是由东向西流的。连溪水都可以向西流去,人生怎么不能再年轻一次呢?于是,诗人反问“谁道人生无再少”,又用借喻回答“门前流水尚能西”。即景取喻,把人生再年轻一次比作溪水向西流淌。在对兰溪的自然景象描写中,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生哲理就跃然纸上。 苏轼的人生态度以潇洒、旷达作为主旋律,忧愁和苦闷不能长久地束缚他的心灵。在《浣溪沙》下阕中,诗人将哲理寓于景中,一改上阕忧愁的气氛,让读者为诗人豪迈疏朗的胸襟而震撼。 苏轼用心体味生活,常能从眼前的事物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游清泉寺的前几日,苏轼与朋友在沙湖道上游玩的时候,风雨忽至,不得不冒雨前行,朋友觉得很狼狈,苏轼却泰然自若。途中遇雨,本是一件很小的事,诗人却创作出了《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上阕平淡易懂的语言体现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状态,我们能体会到他已放弃对形式和修饰的追求,只为倾吐内心的感受而作词。这烟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雨点,更是诗人心中的雨点,这首词中的哲理也由景自然产生。 吟诵着这几句词,面对忽至的骤雨,东坡先生不躲避,不惧怕,伴随着风雨声一边“吟啸”一边拄着竹杖昂首走在人群前头的画面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他的心中已有“蓑衣”能顶住人生中的任何风雨,更不惧这自然界的几滴雨点。 旷达因苦难而生: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到底是写给朋友还是写给自己的呢?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在《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一文中记载得很详细。苏轼在沙湖买了一块田,计划种地度日,但因为来回看地而生病了,便去找一位叫庞安常的聋人医生看病。庞安常在20岁左右失去了听力,他的医术很精湛,却始终无法医好自己。他虽聋,却聪颖过人,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挚友。 两个好友结伴在清泉寺游玩。雨声潇潇、子规哀啼的傍晚,很可能会引发两个失意之人的“吐槽”。庞安常可能想起命运加之他的苦难——残疾,苏轼可能想起命运加之他的不公——贬谪。但苏轼个性中的旷达在经历生活重重磨难后,愈加彰显。旷达的人生态度让苏轼能够忘却个人得失,放缓脚步,松弛精神,摒弃尖锐与愤怒,对宇宙、人生、历史产生新的认识。 “休将白发唱黄鸡”既是苏轼在劝慰好友,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意,忘却生活的不幸,不要自怨自艾,虽然已经华发早生,但新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热爱。古代文人常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忙,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但苏轼反其道而行,用“休将”二字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这种旷达的精神,因苦难而生,也支持着苏轼在困难中坚持自己的品格。到黄州的第二年,在带领家人开垦东坡时,苏轼欢喜地表达“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的知足与感恩;当被一贬再贬,被贬至惠州时,苏轼又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晚年被贬至海南时,他欣然自得地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浣溪沙》这首词真实地展现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矛盾的心理,既有被贬谪的苦闷,又有积极乐观的情感。而苏轼身处逆境愈加豪迈的情怀,失意之中愈加旷达的人生态度,则成就了他独特的魅力,使他的作品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小思考 你对苏东坡了解多少? 读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你感受到苏轼写这首词时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了吗?你对苏东坡有哪些了解?谈谈你对他的认识。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徐徐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