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人简介 沈静 任教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北仑区教坛新秀评比一等奖、市基础教育精品课例一等奖。从教7年来,多次承担各级各类展示课、讲座等。执笔的课题多次在全市获奖。撰写的论文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并在《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与学》等刊物发表。 |
春天,万物生长,充满蓬勃生机,引发文学家的种种创作灵感。历代诗人都喜欢写春,杜甫也不例外。杜甫一生写了1500多首诗,其中有300多首与春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笔下的春,欣赏杜甫眼中的春景,感受杜甫心中的悲与喜。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徐徐 整理 小思考 杜甫写春天的诗 你最喜欢哪一首? 杜甫非常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描写景色。请收集资料读一读杜甫其他描写春天的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摘录下来,再细细品读,从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情感?请写一篇小短文,记录自己的体会,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春之悲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生长在官宦之家,自小才气过人。25岁的他曾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面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他踌躇满志。可谁曾想,命运弄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3月,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史乱军所俘,被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的唐王朝四面楚歌,内有安史叛军作乱,外有吐蕃军队虎视眈眈。昔日的盛唐正逐渐走向衰败。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还未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却沦为了俘虏。 看着眼前不复昔日繁荣的长安,杜甫含泪写下《春望》。明明是暮春,应是万物都充满生机的明媚时节,可放眼望去,长安街头却一片萧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长安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草木丛生,亲朋好友不知流落何方。面对如此战乱景象,诗人悲从中来,面对盛开的鲜花也落泪;离家多日,不知亲人们可否平安,思念的时候听到鸟的叫声也让人惊心。杜甫将自己的悲痛融入眼前春景之中,刻画得入木三分,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数语,道尽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战火已经连绵持续了一个春天,可仍未结束。自己被困长安,已经许久没有得到远方妻儿的音讯了,不知他们是否安好,要是能收到一封家信该多好啊!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自己却只能搔首徘徊。满头白发在悲苦愁闷中日渐稀疏,恐怕连簪子都要插不上了。何其悲怆! 春之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对杜甫而言,春日并不总是充满哀怨的。上元元年(公元760年),49岁的杜甫在饱经战乱之后,结束了他十年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难得的拥有了一段平淡安稳时光,这个时期所写下的诗作大多有着明艳的色彩。 春日的喜悦是春花带来的。春暖花开,锦江江畔繁花似锦,杜甫爱花如痴,想与“南邻爱酒伴”共同赏花,却不想南邻“经旬出饮独空床”,于是自己只好江畔独步寻花。沐浴着春日和煦的微风,看着眼前开得热烈奔放的桃花,杜甫俏皮发问“可爱深红爱浅红”?在邻居黄四娘家的小路上,看着那春花层层叠叠,压弯枝头,看着蝴蝶在花丛中流连,听着黄莺欢声啼叫,杜甫满心欢愉,提笔写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望着这春日的花鸟,杜甫仿佛忘却了曾经的忧愁。 春日的喜悦是春雨带来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细密密的春雨趁着夜色,随着春风悄然而至,滋润着万物。杜甫在黑夜中隐约听到雨丝飘落的声音,不禁出门去看。眼前的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亮着,在蒙蒙细雨的笼罩下显得分外明亮。诗人推想,明早的锦官城一定会很美,花朵在雨水的滋润下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将变成花的海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杜甫写这首《春夜喜雨》的前一年,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百姓食不果腹,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春雨贵如油,需要这雨水的何止是那些娇艳的花朵?还有那田间的庄稼和饱受饥荒之苦的百姓。 春日的喜悦是好友带来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挚友崔县令的到来,让杜甫喜出望外。打扫了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将常年紧闭的家门打开,备上酒菜,两人推杯换盏,畅聊人生,气氛越来越热烈,兴致越来越高涨,忍不住唤来隔壁老翁,共饮作陪。 春日的喜悦是收复失地的捷报带来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多年,就是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然传来了蓟北已收的喜讯,巨大的惊喜从天而降,52岁的杜甫终于看到了回归故里的希望,不禁百感交集。这8年来,自己颠沛流离,饱受离别之苦,眼睁睁地看着国家日渐衰败,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所幸,这场噩梦终于要结束了。要放声高歌!要举杯痛饮!“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要趁着这大好春光回到故乡去!杜甫不禁想象着自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襄阳直奔洛阳,回到久违的故乡。“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地距离较远,诗中却一闪而过,足以感受到诗人的归心似箭。 春之惆怅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日也有充满惆怅的。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原本以为叛乱已平,自己就能顺利返乡,结束漂泊无依的日子。可是现实给了杜甫重重一击。 此时的唐朝早已衰败,内乱虽定,但外患又起。为了讨伐安史叛军,朝廷西部的军队被大量撤回,原本就虎视眈眈的吐蕃趁虚而入,侵吞了大唐大量领土,时刻威胁着唐王朝。战乱未平,回乡又成了奢望。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这春光是多么明艳动人啊,却勾起了杜甫无限的思乡之愁——“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眼看着春天又要过去,可战火还未平息,何日才是我的归期呢? 杜甫笔下的春天有国破家亡的哀怨,也有江畔赏花的闲适;有春雨润物的喜悦,也有春光易逝、漂泊无依的愁绪。杜甫的诗歌能带着我们穿越千年,感受那个动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