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俞跃和学生们畅聊。 |
每年六月,对大四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在校时间也进入了倒计时。6月6日,浙江万里学院的俞跃老师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班级上了最后一堂思政课,带着学生们回望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希望他们把结束当作新的开始。 “尽管我们永远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拥抱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增强我们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能力,因为克服意料之外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勇敢。”俞跃说。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文/摄 毕业是另一种开始 上岸更不是为了“躺平” “我大一的时候给你们上过课,明天就要举行毕业典礼了,这应该也是你们在大学生涯中的最后一堂课。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咱们畅所欲言,你觉得大学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变化最大的又在哪里呢?”俞老师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虽然跟这些学生已经三年未有交集,但他依然还能叫出个别同学的名字。 “我们这个寝室是比较特别的,我和室友都是大二时转专业到这个班的。一开始我们很担心,我又是比较社恐的人,怕自己融入不了新的集体。”王恬恬说道,但她后来和同学们相处得很愉快,也慢慢不再社恐了。 还有的同学说,自己本是个结果导向的人,做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但考研的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放下结果,在过程中锤炼自己。这位同学的经历也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共鸣。 “失败是人生中最寻常的事情。当然,所谓的成功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不是考研或考公上岸了、找到了好工作就可以躺平了。寻求发展、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是每个阶段都要做的事情。”俞跃坦言,他现在也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人生道路漫长,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互相成就,这是永恒的课题,也是你们以后必然会面对的事情。 不要害怕未知,这是青春的底色 “大家看看,这是哪里?”俞跃指着屏幕上的照片说,“这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 学生们看着屏幕上的照片若有所思。俞跃则介绍道,1969年,一个来自北京的不满16岁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他在铜川下火车后,坐上了前往公社的卡车。在延安住了一晚,又乘车出发,车越开越远,天越来越黑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会被分到哪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总书记在这个地方,度过了难忘的七年。他在那里和乡亲们一起共克时艰,为人民办实事。曾经贫穷的山沟沟,如今也是‘陕北的好江南’。” “这便是未知中所蕴含的机遇啊!好多同学可能都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在影片中,阿甘的母亲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俞跃说,日常与非常的转换、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变迁,可能就在一瞬间。 “所以刚刚很多同学说,自己放下了结果,重在体验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感悟。正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才要时刻准备着。”俞跃说道,不光是你们,连我这个年纪,都不能安于现状,要接受各种挑战。而这恰恰是青春的底色。 在俞跃看来,青年不是简单的一个年龄的划分,更是一种状态的描写。它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凡事如此,都是青春。“最近大家很热衷于刘若英、周传雄、任贤齐等歌手的演唱会,大家追思的不是他们的老去,而是自己青春走过的路。” 俞老师对毕业生喊话,“青年人,去‘自找苦吃’吧,机会不会经常出现,但你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去克服意料之外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