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诗词雅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6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诗词雅会云课堂(十一)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苏轼为什么那么偏爱庐山?

【主讲人简介】
徐吉,宁海县跃龙街道水车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宁波市“四有”好老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海县名教师,曾参加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评审活动获二等奖,主编小学部编版教材语文要素教学指导丛书《古诗文解读与教学设计 四年级》(福建教育出版社)。
元代赵孟頫画的《苏东坡小像》,被认为是最接近苏东坡原型的画像。

    庐山,山峰连绵,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文豪均到过庐山并赋咏华章。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就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苏轼一生中可能有四次到过或路过庐山。第一次是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轼护送父亲苏洵的灵柩,自开封回故乡眉山,路过庐山(九江),时年31岁;第二次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自贬谪地黄州前往汝州,途中去筠州看望弟弟苏辙,期间到过庐山,时年49岁;第三次是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岭南,路过庐山,时年59岁;第四次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自儋州北归,路过庐山,时年66岁。

    《题西林壁》是他49岁游庐山时所写,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哪些思想呢?

    高度概括的写法: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三首写庐山的诗,皆令人称颂,但在写法上各有千秋。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聚焦“瀑布”,诗中用字生动。“生”字写活了香炉峰,让我们看到了山峰中冉冉上升的烟云;“挂”字写出远看瀑布那倾泻之形象;“飞”和“直下”则生动描绘了庐山高峻、瀑布喷涌而下的壮景。笔法夸张又自然,显示出李白“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难怪苏轼在《戏徐凝瀑布诗》中有言: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白居易的诗聚焦“大林寺桃花”,富有情趣,写出了春光美丽又可爱的形象,春光似有脚,转来躲去,顽皮又可爱。诗人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无情,没想到却是错怪了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苏轼的《题西林壁》着眼于整体,概括地写出了庐山的不同姿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则山峰险峻,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的样态各不相同。可见,诗人的眼光很敏锐,在攀登庐山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致也不同,正所谓“移步换景”。但不同视角下的庐山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景致呢?诗人并未细致描摹,留待读者想象,也正是这样的语言留白,让庐山更显多姿的魅力,“言有尽而意无穷”亦是诗之美。

    即物说理的特色: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苏轼的水平,真的无法描摹庐山的“真面目”吗?非也。苏轼既有诗人的真性情,也有哲人的善思考,而仕途风雨更是促使他静观世事与人生,喜欢从自然风物与社会事件中去发现和领悟。

    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只看见眼前的一峰一壑,一花一草,当然不知道庐山全貌,只有出大山,才能获得全面的视角;只有超越自身,摆脱主观成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貌。这个来自于庐山的道理,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即物说理”,即借由一个具体的事,讲一个普遍的道理。

    此诗语言质朴,也无用典,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崇山峻岭之美,还有隽永的哲理启人心智,语浅意深,寄至味于淡泊,这也体现了宋诗的一大特色,“诗言理”。正如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由此诗,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性格洒脱、善于理性思考的苏轼。当时的朝廷在革新与守旧之间摇摆,让人辨不清方向。此时,苏轼发现自己也是局中之人,难免当局者迷,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跳出纷争更达观一些。可见,能够这样想问题的人才能做到真潇洒。

    人生境界的探寻: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一日,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生活了将近5年的苏轼,接到“量移汝州”的调令。他赴汝州(今河南临汝)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庐山的绮丽风光激发了苏轼的诗情。例如,《初入庐山》第一首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可见他随带少量路费,显得有些仓促和拮据。第二首中写道,“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可见他初入庐山的体验,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第三首中写道,“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可见其心中的惊叹与喜悦如水般渐涨。最后,终于写下有着全新意境的赞咏庐山的《题西林壁》。写完后,他曾言“仆庐诗尽于此矣”。

    在这样的庐山之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开始苏轼是颇为彷徨与无奈的,但他以大格局、大视野来看待世事,把庐山看作观照人生的一面镜子:欣赏风景是如此,品百味人生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他试图通过认识庐山来感悟人生,并通过感悟人生来超越自我。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感悟极深。他既忧国忧民又旷达自若,既透悟人生又一腔热血,才吟罢“长恨此身非我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又开始高唱“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刚悲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吟起“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明知“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又在心中升起“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这是苏轼的精神境界。

    苏轼临终之际,三儿子苏过陪在身边,他给苏过留下了一首哲理诗《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大意是:庐山烟雨和浙江的潮水都是天下奇观,没有身临其境看一看,总是感觉心有不甘,等真的见到它们时,才发现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也不过如此。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借此诗告诉苏过,人生不要有太多的执念,要学会脚踏实地,那些天下奇观好比人生的理想目标,人人都想着能够实现,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人生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实味道。

    苏轼偏爱庐山,不仅是对于庐山风景的热爱,更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生命的深层思考,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庐山为此身,清秀高雅之骨;以诗为此心,豁达出世之心。苏轼是一位能在人生困境中活出高境界的人。他寄情山水,寄情于诗,我们则被其乐观豁达、清澈通透的文字所感动,所激励!

    题目:感受苏轼的“诗言理”

    苏轼善于通过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表达哲理。请你收集一两首他的诗摘录下来,再细细品读: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领悟到了什么哲理?请写一篇小短文,记录自己的体会,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徐徐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