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约仪式现场。 |
4个重大平台揭牌、3个重大战略签署、30个项目签约,合同总金额超1.8亿元……这是6月28日上午宁波大学2023年校地企合作大型签约仪式上的成果展示。 宁波市第二届“力学+”智能制造科技合作大会暨宁波大学2023年校地企合作大型签约仪式当天举行。这是宁波大学结合宁波市打造“制造业之都”及建成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的目标,整合力学及相关学科,围绕石化、汽车、装备和信息等宁波市重点产业,对接龙头和单项冠军企业的一项大型产学研转化行动,也是宁波大学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 大会由宁波大学、宁波市经信局、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科学技术局、镇海区人民政府主办。百余位嘉宾、60余家“力学+”智能制造合作单位参加。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郑俊朋 引入创新资源,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会上,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宁波创新中心、宁波大学-江北区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大学-宁波院士中心东钱湖研究院、宁波大学-宏日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联合研究院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揭牌成立。 其中宁波大学与江北区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着力打造宁大在江北区的科创高地,引入创新资源,服务江北区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与宁波院士中心的合作,将宁大院士团队与项目等资源导入其中,并举办高层次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等活动,协同开展鄞州区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宁波院士中心合作能级。 除了4个重大平台揭牌,宁波大学与宁波各区(县、市)重大合作项目、宁波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校企研究院等30个项目签约,合同总金额超1.8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既有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项目,比如宁波大学参与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攻克柔性压电微结构的制备难题,着力解决我国高分辨率柔性传感器的“卡脖子”难题;也有助力宁波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比如宁波大学将联合中医药研究院、万里学院和生物制药企业,着力攻关特色浒苔高效生物反应器培养,开发藻类健康产品等。 此外,围绕宁波传统优势产业,宁波大学积极贡献科技力量。宁波大学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方电缆联合攻关,着力解决海底电缆轻量化设计制作“卡脖子”难题,加速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与极氪汽车联合建立以数字模型与现实控制系统融合的设计平台,实现前瞻的、早期的多维度综合设计评价方法和可视化、可操作化、可体验化的实现技术。 宁波大学还与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服务重点产业,促进产学研转化 “我们之前一直与冶金行业的高校合作,随着企业发展,我们看重宁波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实力,开展非钢产业的布局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宝武重工安徽马钢表面技术股份总工程师王硕煜告诉记者,公司与宁波大学联合攻关制氢设备关键部件——电极网的技术难题。“产品出来了,送到检测机构,结果很不错。这款电级网在电流密度等关键指标上的性能,远高于市面同类产品。” 宁波更大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司生产的轴承等零配件运用于汽车刹车和传动系统。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公司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上狠下功夫。“我们辗转找到宁波大学,合力研究解决国产汽车转向螺母可靠性差、传递效率低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研发,产品传动效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90%。”公司制造总监邱小彪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销量同比增长20%,接下来双方还将在高转速轴承方面展开合作。 据了解,去年,宁波市首届“力学+”智能制造科技合作大会召开,宁波市“力学+”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成立。一年来,力学和“力学+”学科取得快速发展,引育9位国家级人才,获批5个省部级平台,首次在力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篇,2项成果获浙江省科技一等奖。宁波大学助力地方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增强。 “今天签约的合同总金额超过1.8亿元,又是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强调,宁波大学“力学+”学科要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建设为主要应用场景,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践行宁波大学“办在宁波,服务宁波”的初心和使命,为浙江“两个先行”贡献宁大力量。 会上,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金辉,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屠炯致辞。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旭敏分别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