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留学率 量化“爱国” 是一种狭隘

    如今,正值高校招生录取阶段,最近一些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的留学率却被某些“自媒体”拿来做文章。有人还引用不实数据,将高校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列为“罪状”之一。为此,“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引用该校官方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辟谣:“2018届-2022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最高也不过16.5%,而且连年下降,2022年只有7.1%。

    (7月5日《中国青年报》)

    每到毕业招生季,互联网上总会传出一些有关各大高校的“花边新闻”。夸张的标题、片面的解读,赚足了公众的注意力,却让高校与师生深受其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之一的的清华大学自然也不例外。好在这次清华大学不仅没有屈服于一些“自媒体”的压力,并且针对“细数清华大学五宗罪”“清华大学8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清华大学是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带头讨好西方”等类似网络谣言,用事实进行了一一驳斥,以正视听。

    利用一些知名高校毕业生的留学率大做文章也好,将高校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列为“罪状”之一也罢,明眼人一看便知,其目的无非是利用民族情绪炮制争议话题、煽动对立,说穿了只不过是用留学率量化“爱国”以博取流量。

    如何判断爱国与否,仅凭“是否出国”“出国后是否回国”的数据来解读,是否狭隘了一点肤浅了一点?郭沫若“去国十年余泪血”,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一生大都奔波海外,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判断一个人爱国不爱国,决不在于他肯去不肯去,而要看他为什么去为什么留,去了干啥留下又干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留学率量化“爱国”,或过于简单地褒贬愿去不愿去者的爱国心,其见地似乎有点狭隘。

    总之,正如有论者所曰:爱国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胸襟,理性的、包容的、正义的,而不是一种情绪、一种偏见,反智的、狭隘的、极端的。不辨真伪,盲目跟风,随随便便给大学扣上“讨好西方”的罪名,除了让成功收割流量的无良自媒体暗暗窃喜,最终伤害的,还是那些在校园里兢兢业业、勤勉努力的师生的心。

    王志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