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爱心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29年,他托起118名学生的求学梦

回忆起资助的学生,张如普笑得很开心。
张如普家的一角。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做好事。今年77岁的张如普坚持助学29年,资助学生118人,哪怕在身患重病的时候,也没有终止,堪称难能可贵。

    张如普是镇海蛟川街道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宁波有很多捐资助学的人,自己不过是其中一个,刚好被媒体知道了,报道了,这不算什么。

    确实,捐资助学这根接力棒,在历来重教的宁波,有着很好的传承。从宁波帮到“顺其自然”,正是因为一个个爱心人士的付出,让无数人感受到这座城的温暖。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文 张培坚 /摄

    从1/4到1/3,再到1/2多

    出生于镇海甸张村的张如普,是一名有着11年兵龄的退伍军人,退伍后一直在镇海的乡村和街道工作,直至退休。

    他的助学路始于1995年,29年间,他资助了118名学生,累计捐助金额70万元左右。仅今年,他资助的学生就有18人。

    刚开始,他资助的孩子主要是通过身边的亲朋了解到的,范围在镇海。一次,他在《宁波晚报》上看到市慈善总会发布的一则消息,得知有贫困大学生需要帮助,于是马上联系了慈善总会,表达助学意愿,这才有了持续捐助的第一个大学生高同学。高同学来自河北,考上了宁波大学,却无力负担学费,张如普就资助她直至大学毕业。

    这也是张如普第一次与市慈善总会联系。之后,他特意订了《宁波晚报》,以便及时看到学生求助的信息。慢慢的,他资助的学生多了起来,一般都是在宁波读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家乡遍布各地,近的是宁波地区的,稍微远点的有诸暨、临安等省内的,更远的来自安徽、河南、山东、江西、广西、内蒙古等地。

    其间,张如普又在电视上看到了福建惠安的消息,那是他当兵的地方,相当于他的第二故乡。于是,他又联系上了惠安市慈善总会,每年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资助了四届,共40人。

    除了资助大学生,张如普也资助过小部分高中生。起因也属偶然,2011年,贵州普安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来镇海区蛟川街道挂职,交流的过程中,张如普知道了贵州普安当时有不少家庭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力负担孩子上学。于是,在挂职干部的牵线下,张如普联系上了贵州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与10名高中生结对,资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

    开始助学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负担较重,张如普每年用于资助的费用约占自己收入的1/4;后来两个女儿工作了,他就拿出收入的1/3用于助学;等到退休,他资助的费用占到了收入的1/2;如今,已经超过了1/2。

    最难的是2014年。那年3月他得了重病,辗转宁波、上海治疗,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后来遇上家里房子拆迁,拿着拆迁款的张如普,在镇海买了一套老旧的小房子,多出来的钱治病之余继续用来助学。

    他和那些学生的故事

    “得到您的帮助,我十分感激,您让我的求学梦想实现了,我能踏踏实实地把书读好。我一定会努力上进,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力量。”

    “我们定会通过这三年的不懈努力,考上大学,回报社会,回报您对我们的期望……”

    这是早些年,张如普资助的贵州孩子给他写来的信件,他珍藏在一个箱子里,箱子里还有不少信件,都是之前受资助学生写来的。“现在信件少了,有时候会通过手机微信联系,不过总体上我跟学生们联系不多,不想打扰他们的生活。”张如普说。

    张如普觉得这么多年,学生一直记得他,也挺温暖的。

    临安陈同学的信息是张如普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时候是1999年,陈同学母亲身患重病,妹妹退学打工谋生,陈同学的大学还有一年半毕业,面临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的困境。“总不能让孩子就这样不读书了吧,于是打电话到电视台,表达了资助想法。”一开始,陈同学还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人好事,毕竟不是三五百元,而是近万元费用。结果第二天,她就在学校见到了赶来的张如普,他是直接带着钱去的。为了打消孩子的不放心,张如普甚至写了一份“协议”,表明自己绝对不求回报。毕业后的陈同学在一家制药厂工作,结婚时父女俩盛情邀请张如普前去喝喜酒。见到张如普的陈同学,向自己的另一半介绍“这是我的恩人”。

    李同学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张如普资助的两名灾后贫困生之一。现在早已毕业,随建筑公司在非洲工作。“2018年他突然联系我说,‘张伯伯,我终于找到你了!’原来他工作以后换了手机,电话号码丢了,后来通过市慈善总会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这才有了那一通跨国电话。”两人加了微信,偶尔互动一下。

    张如普的小目标

    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助学?这个问题张如普被问过无数遍了。

    他用一首打油诗来回答:退休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像小康,帮困助学我引导,幸福感谢共产党。这是一个有着54年党龄、11年兵龄的老人朴素的回答。他认为知识非常重要,自己当年就是吃了没知识的亏,所以能帮就帮一把。

    这些年,从市慈善总会的负责人到他的朋友们,也不是没人劝过他,自己身体不好,经济条件也一般,已经资助这么多学生,可以不用再资助了,但每次看到遭遇困境的学生,他总是忍不住伸出援手。

    就像今年,原本按照他的计划,资助到115个学生的时候想收尾了,但当他收到消息,有一名大学生因为资助人自身遭遇变故,无力再资助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出手了。

    这次结对的困难大学生小赵是安徽人,父亲今年2月因心梗去世,母亲伤心过度,健康每况愈下,家里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得知小赵的家庭状况,张如普不仅资助小赵每年5000元,还和朋友一起去了小赵家探望,大家凑了点钱给小赵母亲看病。在资助小赵期间,他每年再捐助3000元,帮助小赵的弟弟妹妹。于是,资助的学生达到了118人。“能多帮一个是一个吧。”张如普说。

    说起家人的态度,张如普说一开始他是瞒着家人的,直到10多年后被媒体报道了,家里人才知道。一开始,妻子也是不太理解的,家里也不富裕,连给她买个手链都不舍得,为什么一直要资助别人呢?“不过现在,老伴和女儿们都很支持我了,她们只要我开心健康就好。”

    “我现在的小目标是,到2027年,身体允许的话,我希望能资助到127个学生。”为什么到2027年资助127个?因为那是建军100周年,又是2027年,他想有点仪式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