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电影去阅读! 这个暑假学生们打开阅读新方式

书城里和电影《封神》相关的书籍。
书城里看书的学生。
马凌云接受采访。
《长安三万里》阅读专区。

    开栏语

    暑期过了大半,孩子们都在忙些啥?有没有为自身兴趣爱好充一下“电”?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今起,本报推出“我们的暑假”系列报道,聚焦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发现各种新玩法,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

    

    今年暑假,遨游书海成了不少孩子的首选,宁波各大图书馆、书店几乎天天爆满。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眼下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影视剧,很多孩子在看完影视作品后意犹未尽,然后到图书馆、书店寻找相关书籍延伸阅读。

    根据宁波图书馆提供的对比数据,今年7月8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前,宁波地区主要公共图书馆与李白等相关书籍月均借还次数近10次,上映后月均借还册次增长了44.5%。

    7月20日电影《封神》上映前,宁波地区主要公共图书馆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月均借还80余册次,上映后借阅热度有一定提升,增长约8.4%。甚至不少大IP的阅读效应可以持续数月、数年,如《三体》《人世间》《白夜行》等文学作品仍高居宁波图书馆检索量的排行榜前十名。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樊莹

    通讯员 陈莹

    《长安三万里》 古诗词让“DNA”狠狠动了 她疯狂涉猎相关书籍

    记者面向中小学生做了个微调查。在上街随机采访的50人中,发现这个暑假有2/3的孩子看过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其中有一半的孩子因为影视作品而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从唐代文化、唐代诗人小传再到唐代历史架空小说,孩子们以电影为契机,翻阅了很多书籍。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看完《长安三万里》,新高一的马凌云同学半个多月没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电影中熟悉的古诗词让她的“DNA”狠狠动了,最近一直在疯狂研究唐代历史。

    “唐朝涌现出无数优秀诗人,骆宾王、王维、李白、杜甫等,名头个个响当当。我很好奇是怎么做到的?”想要寻找答案,就必须对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有所了解,马凌云线上、线下找了各种经典书籍,每天坚持看书一到两小时。

    听说宁波书城设立了《长安三万里》系列图书的阅读专区,她专门跑过去看。这里,除了《长安三万里》艺术设定集,还有《长安诗选》《杜甫与李白》《活在大唐》《李白传》等,书籍种类繁多,她代入电影情节,读得津津有味。

    “一年前,我在网上买过一本与长安相关的小说,因为部分语言晦涩难懂,当时匆匆看了一遍就扔在一边。这次再读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马凌云说,这种方式学习不仅阅读效率更高,还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王维是个全能的文艺青年、李白曾经拜师学过剑术等。

    《封神第一部》 神话人物有了模样 神话故事成了孩子们的心头爱

    这个暑假,初三学生李敏最开心的事,是和家人一起看了《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李敏很喜欢看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封神演义》也读过。现在小说搬上了大银幕,脑海中故事情节变成了电影画面,感觉很奇妙。李敏发现,很多小说里没有的细节描写,都在电影里巧妙地呈现,如妲己起舞、纣王击鼓、伯邑考演奏乐器等,令人印象深刻。

    最近,李敏又把《山海经》《聊斋志异》列入阅读清单,准备和弟弟一起阅读,“虽然这些书难解难懂,包含了地理知识、动植物、人物传记、神话传说等内容,但我会慢慢看。”

    李敏妈妈表示,单纯的阅读不如影视那么令人记忆深刻,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阅读,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消失的她》

    家长看完电影后

    给孩子推荐了好几本书

    “我们全家人一起看了电影《消失的她》,给了我一些启发。回家后我就给孩子们推荐了一些书。”家住鄞州的傅妈妈从电影院出来后,就列了一个阅读清单,推荐《亲密关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爱的教育》这些书籍给新高二的女儿和新四年级的儿子看。

    “女儿读高中了,正处于情感的萌动期。她是一个心思单纯的女孩,我怕她以后一头扎进感情里,容易受到伤害。”傅妈妈表示,看完电影后,孩子们的反应大多是指责男主角的“渣”和女主角的“傻”,并未作深入思考。精彩的电影情节,让她同样惊叹于编剧的巧思。上网查询后,发现这个电影竟改编自真实事件,她不禁开始担忧。

    单纯地说教容易让孩子厌烦,所以傅妈妈就以“荐书”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从书中寻找答案,潜移默化地养成正确的观念。阅读清单中的几本书,都是傅妈妈自己看过的,她认为这些书很适合两个孩子所处的年龄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亲密关系》则对如何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解读。这两本书比较适合高中的女儿阅读。《爱的教育》则更适合给小学的儿子看,每一篇章都诠释了爱的真谛,教会孩子如何享受被爱,如何爱人。”傅妈妈说,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的孩子不缺爱,但需要分辨什么是“真爱”。

    专家点评

    2019年大年初一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迅速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视野;最近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带火了《聊斋志异》;电影《长安三万里》则以“追忆似水年华”的方式,带火了高适、李白、王维、杜甫等诗人的48首古诗,学生在诗歌中体会了盛唐气象;《封神》全景式的史诗电影的标配镜头,以及对纣王、妲己形象的去标签化,围绕“回家”这一主题的内容选择,也激起了观众对《封神榜》的好奇,成为一个阅读热点。

    电影带“读”,是一件好事,利用影视剧促进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一直是我们在不断尝试的方法。首先,因兴趣而生的阅读激情,更具有自主性和内驱力,让阅读更自觉和持久。读者会体会到,原著比电影更加精彩丰富,越优秀的作品越注重思想性,但不说教。它们会用有趣的故事,让人慢慢回味,并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推进、讨论的不断进行,逐渐加深对图书的理解、感受与领悟。其次,观影者求真求实的心理倾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宽阅读范围,读者会对原作者的作品进行地毯式阅读,从而对与该部电影有关联的作者、作品、人物、故事情节、历史背景等有更为广泛的了解。

    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流量阅读带来的碎片化、功利化、浅表化的弊端。不容否认,影视剧恢弘壮观的场景更能震撼学生稚嫩的心灵,他们大多怀着了解故事走向、影视剧情本身等目的阅读,难以将电影与文字进行优劣比对,更难以体悟经典作品中那些极具哲理和智慧的语言、精巧而严密的逻辑,以及隐藏在文字缝隙中的深层内涵。这是有识之士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问题。

    陈菊飞(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特级教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