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师学生(左)体验“外岙造趺”表演。通讯员供图 |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奕桑桑)“第一次看到这种表演形式,童男童女站在成人肩膀上,随着音乐走位,那么稳,真是太神奇了!”近日,在北仑梅中村成人学校,来自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宁师”)的大学生们观看了非遗“外岙造趺”表演后赞叹不已。 为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宁波市教育局启动了第二届“甬镇兴”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大赛。宁师的“非遗薪火,老小相承”实践队正是参赛队之一。结合所学专业,他们将调研课题定为“关注一老一小”。在对各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后,他们选择梅中村“外岙造趺”这个同时有老人、小孩参与表演的市级非遗项目作为调研对象。 “外岙造趺”主要流传于北仑梅山梅中村外岙一带,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造趺表演时由童男童女站立于成人肩膀上,常见于各类庙会及重大祭祀活动中,是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到达梅中村以后,宁师学子首先来到了“外岙造趺”传承基地,近距离感知文化内涵、历史发展和传承谱系。在陈列馆里,第六代传承人俞世华向学子们讲述了自己与“外岙造趺”的缘分:小时候是站在上方化妆表演的“天盘”,成年后成为了下方出力托举的“地盘”,后来因体力问题退居幕后,又参与演出策划和剧本撰写。在俞世华的讲述中,宁师学子深切感悟了非遗传承人的坚持和热爱。 随后,宁师学子现场观看了“外岙造趺”的表演,还穿上戏服亲身体验。调研过程中,宁师学子还对非遗文化“外岙造趺”的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在资源进行了探访,发现“外岙造趺”表演形式独特,但存在传播力不够广、青壮年参与率低、队伍逐渐老化等问题。 返校以后,调研团队针对上述问题撰写改进策划书,发挥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在幼儿园、社区、家长中进一步推广“非遗薪火、老小传承”新模式,为非遗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