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 严勇杰 |
日前,经过公示并完成异议处理,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四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尘埃落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对获奖者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和激励。 (8月18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教育最高奖,为教师深耕教学一线、培育高质量教学成果提供了激励机制。部分教师以申报教学成果奖为目标,脚踏实地在课堂教学中深耕,培育出既具现实性、又具前瞻性,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切实有用的教学成果。 培育教学成果的过程,是从一校、一地的实验探索中发现普适性的经验、模式,再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表达。没有在课堂教学中长期的概括、总结、提炼、升华,不可能成功申报教学成果奖。每一个获奖项目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教育规律的框架内,由学校、教师团队或教师个人设计、实施,并经过实践检验,体现方向性、独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明显效果的教学方案。 长期的实践、培育与提炼,部分教学成果登上了教育最高奖的领奖台。但是,评奖不是目的,获奖不是终点。获奖以后,为了让这些优秀成果发挥更大辐射作用,应重视教学成果奖的使用及推广价值,让获奖项目回到课堂中去,进一步引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让获奖成果回到课堂中去? 首先,加大获奖项目在校内的使用及推广,在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奖者毕竟是少数,某校一旦有获奖项目,一定要将其作为本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资源,加大该项目在校内的使用及推广,并以该项目为支点创建教学特色及品牌。其次,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召开获奖项目交流研讨会,分享项目的使用及进一步优化情况;对优秀获奖项目进行一定范围的成果使用情况汇报,强化项目的使用延续性;强化特等奖及部分一等奖项目在省内的推广及应用,让每一个大奖的实用价值达到最大化及最优化。再次,为了让获奖项目对课堂有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在示范引领上的考核,让获奖项目通过“主题报告+工作坊研修”及“一校一现场”的方式,围绕成果展开深入的学习研讨,让广大教师理解成果的内涵,掌握成果的实操策略,更好地将成果经验与自身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教学成果奖的设置不仅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引领。奖项从课堂中来,只有再回到课堂中去,才能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奖项设置的初衷。吴维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