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龚育红和父亲龚金川。 实习生 王聪颖 摄 |
【开栏语】 第3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本报推出《我们追过的“星”》系列报道,致敬那些曾经在媒体聚光灯下的老师们,看看他们现在在做什么,过得好不好,他们的精神是否还在延续。我们在笔端,感谢他们付出的赤诚真心,感激他们倾注的毕生所学。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才能有今天的幸福教育。 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下,从教之路如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龚育红说:“像爸爸一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龚育红的父亲是全国闻名的“独臂校长”龚金川。他多次放弃“升迁机会”,坚守乡村教育40多年。2012年,他不顾个人安危跳到冰冷刺骨的江中,勇救不慎落水的老太太。他的感人事迹,连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感动全网,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深受父亲龚金川的影响,龚育红2000年走上教师岗位,从一名“小白”幼师,成长为幼儿园园长。在家人和同事眼中,她是“工作狂”,不过她却笑称:“可我的父亲,在教育上的投入,比我更狂热。”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实习生 王聪颖 通讯员 李蓉 从小在学校长大 在父亲身上感受教师的荣光 70岁的龚金川身体健朗,每天早上五点起床锻炼,晚上和老伴出去散步。2014年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承担着奉化区关工委、区残联的工作。 “我爸人不老、心也不老!一辈子乐观开朗。一家人吃饭,三句话就聊到我的工作了。”上周,记者来到“独臂校长”龚金川家中采访父女俩,女儿龚育红一句话概括老爸这几年的退休生活。确实,十多年过去了,岁月似乎在龚金川身上摁下了“暂停键”,相貌没变,笑容没变。 龚金川14岁时因意外事故失去右臂,凭借坚毅品质完成学业,1973年走上教师岗位。40多年来,他从西坞小学到舒家小学、城东小学,一直投身乡村教育。 “我父亲住校,我从小在学校长大!”龚育红说,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不仅能上三尺讲台,还能下地种田,学校旁边辟出的菜地,一到夏天就成了她的乐园,鲜嫩的黄瓜、酸甜的番茄,她和小伙伴们在里面“寻宝”。 “我记得可清楚了,学校的墙报是爸爸红色颜料写上去的,我就跟在爸爸屁股后面,给他递笔,帮他画画、勾边、涂色。”“放学了我们家就热闹了,经常有学生留下来补课。”“我到哪儿,人家都认得我,说‘龚老师的女儿来了’,热情地留我吃饭。”在村民对“龚老师”的尊敬中,龚育红感受到教师的光荣。 可是,那时候年龄小,她以为只要站上讲台就自带“光环”。很多年后,当她走上教师岗位,才懂得爸爸经常对她说的那句话:“一个老师教学能力过硬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把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家孩子,人品过硬,人家才信服!” 让优秀成为习惯 她从老师做到幼儿园园长 爸爸是老师,自己从小在学校长大,龚育红成为优秀教师似乎“顺理成章”。 “说来好巧。23年前,我在奉化实验幼儿园(如今的奉化第一实验幼儿园)实习,23年过去了,我调到这里担任园长。”龚育红把“从教之路”说得如此轻巧,实际上,家人和同事知道她在工作上有多拼。 儿子说她是“工作狂”,同事说她是“拼命三娘”,她自己却甘之如饴。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初入幼儿园,她一边买书听课自学,一边“拜师”名园长,一点点积累经验。“2009年,我参加了一场比赛。有个评委说我虽然经验丰富,但理论不够,没有关注教学前沿,没有回应教育关切,会阻碍业务水平的提高。”刚刚在工作上有点“心得”的龚育红,立马在教学理论上“下功夫”:参与课程设计、做理论研讨、写论文。 龚育红不断提升自己,从一名一线幼教,到教研组长,再到副园长、园长。今年8月,她调任奉化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巧合的是,20多年前,父亲龚金川在城东小学当校长,率先把舞龙引入该校并成立舞龙队,还把奉化布龙舞到了国家舞台上,而第一实验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也正是舞龙,小龙人、龙的传人,成了父女俩在教育生涯上的又一次交集。 “那时候为了省教练费,我爸先跟着师傅学,学会之后再教学生。乡村学校教师少,我爸在学校是数学老师,还教体育。”龚育红也传承了父亲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自己工作做好,还把经验传授给新教师。 “我在奉化君麟府幼儿园做了三年的园长。那是个新办园,我就带团队,挖掘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先扩优、后补短、再赋权,三年来,老师们的论文发表、项目成果都做出来了。”龚育红凭着多年努力,获得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宁波市王宽诚育才教师、宁波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还入选了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她的课题论文、讲座交流、优质课等获省市级奖项30余次。 把一个人的职业 变成了两代人的事业 做老师,龚育红做得不比父亲逊色,父亲也一直关注女儿的成长。 “我们一家人吃饭,三句话离不开教学。爸爸也不是放心不下我的工作,而是两个人有相同的爱好,就是喜欢说学校的故事。”龚育红说,课程怎么设计?学校怎么管理?碰到这些问题父亲就兴奋,爱出主意。 “去年,听说我们幼儿园要种甘蔗,老爸带着锄头过来了。他说,不用请师傅,这个我会啊。”龚育红说,从小到大,她从没觉得失去右臂的父亲有什么不同,骑自行车、打乒乓球、徒手画圆……无所不能。 “当别人说起他的残疾,爸爸还会幽默自嘲一番。”龚育红说,爸爸的坚强乐观影响着她。“无论碰到什么问题,我也会像我爸那样,坚强乐观地面对。” 父亲的坚韧品质、乐观性格、勤勉态度、为师风范,深深影响并塑造着龚育红。“在幼儿教学中,我倡导幼儿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动手、自主协商,在过程中学习。”龚育红也从没忘记,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处成了朋友,学生才愿意听你的”等。 2014年,龚金川退休,还担任着区关工委、区残联、岳林街道退休教师协会的工作。做志愿者,向社会募集物资捐赠给培智学校、走访残疾儿童家庭……龚金川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也带动龚育红投身志愿服务中来,她作为“筑梦幼教公益团队”核心成员,常年参与宁波市、三门县等周边乡村幼儿园送教入园工作,还汇集社会人士的爱心捐赠送至新疆、西藏、四川甘洛等地乡村孩子手中。 就这样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中,龚育红把父亲当成自己的榜样。理想的种子扎下了根,于是,“长大后,我就成了另一个你”。他们相互影响、相互鼓励,把一个人的职业变成了两代人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