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在《人物》的采访里,佳佳曾提到,母亲对自己的生活几乎是全方位的、窒息式的掌控,在前17年的人生中,她一直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做梦都想逃离母亲的掌控。 作为母亲,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孩子规划,为孩子提供建议是无可厚非的,但偷走孩子的证件玩消失这样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明明可以平等沟通,彼此商量,为什么要选择偷走证件这样极端的方式?明明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将成人,为什么要牢牢掌控在自己的规划中?明明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为什么偏偏要百般阻拦?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基础。成功,皆大欢喜;不成功,甚至可能会有“彼此折磨”的感受。如何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有效交流,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今天,我应邀和大家聊聊。 讲述人 宁波市鄞州区 朝晖实验学校 朱英英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人们总是把一种生活定义为成功的生活,把其余的生活视为不成功的生活。于是追求成功生活便成为多数人一辈子的目标,多数人为此生活疲于奔命。” 文中的佳佳,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妈妈想规划女儿的人生。像这样,父母通过控制或强迫孩子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通过反抗父母的强权来展示自己的权利,就是典型的家庭权利之争,而一旦陷入这样的矛盾中,会让一个家庭陷入内耗——亲子关系不和谐,彼此之间不信任,取而代之的是愤怒、矛盾和对立。家庭成员在一场又一场的权利争夺战中,彼此都感觉疲惫不堪,有些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有些则会内耗折磨自己,甚至走向极端。 如何避免家庭成员之间陷入权利之争?我们可以立足双方角度来进行思考。 思考一 作为家长,陷入权利之争时,我们该怎样改变? 当陷入到和孩子的权利之争时,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到底是要“赢过”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心理学家丹尼尔·沙皮罗博士说:“没有一种关系比亲子关系更紧密,也没有一种冲突比亲子间的冲突更强烈。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很容易被负面情绪吞噬,直到我们再也无法理性思考任何事。”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可以尝试情绪调整三部曲。 权责分明,建立亲子之间的边界感。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关心则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做自己,不越线管理孩子。有些父母的育儿理念里,孩子是自己的,他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少让自己操心,他们将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规划着,按照自己的目标揠苗助长着……孩子则用不听话、叛逆行为来进行对抗,这就是典型的亲子关系边界感模糊带来的冲突。当充满焦虑又试图为孩子铺好每一步路的父母,遇到一心想反抗又常怀内疚,被无力感包围的孩子时,看似父母在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所有的选择权。这样的家庭,由于亲子间身份的不同,实力的差距,最后受伤的往往是孩子。因此,家庭中需要建立良好的边界感,要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哪些是父母需要协助的事情,父母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做到权责分明。 运用爱的语言,进行非暴力沟通。 父母的命令式对话、诉苦式交流、暴力型沟通是激起孩子反抗情绪的导火索,也是权利之争的开始。父母和孩子是两个时代的人,沟通不可能无缝对接,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一旦出现亲子暴力沟通,不仅多说无益,还会适得其反,甚至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变得自卑、压抑,影响人格发展。家长与孩子展开的良好的沟通方式,也是在提供引导孩子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家长要及时收起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感受,主动倾听,专注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因此,要避免和孩子产生权利之争的关键一步,就是家长要学会平静沟通,学会非暴力沟通。 换位思考,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被操控的人生谁都不喜欢,哪怕它看起来是完美的。家长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有人操控着,你是不是也想到要逃离呢?因此,无论孩子多小,家长都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只有在此基础上,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平等的沟通才有可能。父母要放下一时冲动的“胜负欲”“占有欲”“控制欲”,用理解、包容和尊重,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合作。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感受被尊重,就会收起身上尖锐的刺,敞开心扉,也就更容易听取父母合理的建议。父母可以运用“刺猬效应”,调整亲子心理距离,学习换位思考,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这一独立的个体,给孩子发言权,把他当完整的人平等相待。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孩子也会成长得更加自由而开心。 思考二 作为孩子,陷入权利之争时,我们该怎样面对? 学会倾听与表达。 倾听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赢得良好关系的金钥匙,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沟通中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你希望怎么被对待,就怎样对待父母。得体的态度与语言,既表现对父母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良好的修养。因此,我们和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转变说话和倾听方式,学习爱的表达,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沟通中,要正视自己的需求,去观察、去感受,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告诉父母自己的期待。 巧妙运用“登门槛效应”。 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掌控的世界,都希望通过探索前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给予并逐一设置好的模板。如果遇到父母的提前预设不是我们理想的目标,直接提出反对,可能会遇到类似佳佳妈妈这样极端的处理结果。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巧妙使用“登门槛效应”:先跟父母提出一个小要求,满足一个小爱好,在被接纳之后,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直至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 学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我们都知道,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生活中遇到和父母无法沟通有了冲突问题的时候,第一步便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尝试用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去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看到自己成熟的一面。其次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明确沟通的目标,不要让沟通变成情绪宣泄的现场。 教育孩子,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作为家长,如果背负太多“不凡”的期待,这样只会拖住拥抱幸福的脚步。我们要经常剖析自我,寻找亲子相处之道,取得沟通的平衡点,别让“权利之争”成为家庭最大的内耗。我们还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体会到家是温暖的港湾,知道家是最坚强的后盾。当TA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会选择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