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衍冕老师与两名海岛学生谈心。 |
 |
“摆渡人团队”教师2022年合影。 |
 |
张翎飞护送学生。 资料图片 |
 |
在岳井小学读书的隔洋塘村学生。资料图片 |
隔洋塘,位于宁海县长街镇最东部,地处宁海与象山交界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岛村庄。但因为“中国好人”张翎飞,这个海岛村庄出名了。 从2002年开始,长街镇岳井小学老师张翎飞义务护送村里的学生们往返海岛上学,这一送,就是15年。2018年1月14日,张翎飞老师不幸因病去世,学校里的老师们接过他的接力棒,成立“摆渡人团队”,继续护送孩子上学。 日子越过越好,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逐步迈入城市生活,从隔洋塘来岳井小学上学的海岛孩子也渐渐减少,但老师们依旧无言坚守,传承“最美摆渡人”精神。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董峰峰 张茜茜 坚持15年跨海护送学生 他守住了对孩子们的承诺 “山隔十里可走,水隔一步难行。”站在长街镇岳井村的王家渡码头,眺望远方的隔洋塘村,总会让人想起这句老话。 因为这条相隔5里之遥的水路,隔洋塘村的孩子们成了浙江省唯一一批需要摆渡上学的海岛学生。 2002年,由于学龄儿童减少,隔洋塘村小学被撤并到一海之隔的岳井小学。孩子上下学,只能坐轮渡。当时,学校向家长承诺,安排专人负责护送孩子上下学,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会把孩子安全送到家和学校。 不仅没有任何报酬,还要担负起沉甸甸的责任,谁去做这个事情呢?家住隔洋塘村的张翎飞主动请缨,揽下这个活。他曾说:“海岛孩子读书不容易,我顺路,水性又好,是这项工作的最合适人选。” 在隔洋塘村学生刚刚入读岳井小学的那段时间,由于住宿设施尚未完善,张翎飞每天都要护送学生上学和放学。后来,同学们可以在学校住宿了,他要在周日下午把学生护送到学校,周五下午送回村里。 这一送,就是整整15年,直到张翎飞生命的最后一刻。2017年,张翎飞被检查出肝癌,不得不中断了跨海护送学生的工作。女儿张怡回忆说:“父亲病情稍微好一点就想回去上班,回去帮忙,他经常说,他要守住对孩子们的承诺。” 2018年1月14日,张翎飞老师不幸因病去世,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全国无数网友。他以诚实守信入围2018年4月的“中国好人榜”。 接过他的接力棒 全校老师轮流护送孩子 斯人已逝,可以让张翎飞欣慰的是,学校里的所有老师接过他的接力棒,组成“摆渡人团队”,轮流护送孩子上学。 岳井小学的上任校长叶兆明回忆说:“当时我开了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结果所有老师都愿意加入到接送团队中。” 有所不同的是,张翎飞老师也是隔洋塘村人,但其他老师多数住在学校宿舍,送完学生后还要坐船回来。而渡轮回来后,就没有车子从码头返回到学校了。从王家渡码头到学校这段路,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走走也要近半小时。那怎么办呢?“老师们放弃坐接送孩子的专线接送车,而是自己开车,跟随在后面。到了码头后,把车停在码头,再陪孩子们一起坐渡轮。”施伟阳说。去年,施伟阳调到岳井小学担任校长,也加入了护送的队伍。“张翎飞老师的‘摆渡人精神’已经成为了这所小学的责任和使命,并不会因为谁来、谁走而有所改变。” 周衍冕老师是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今年62岁,也是队伍里唯一不会开车的。退休后,周老师在家闲不住,又回来教书,还坚持要护送孩子们上学。没有车,她送完孩子就跑步回学校。“我们对张老师承诺过,只要还有隔洋塘的孩子走这条上学路,就会安全护送他们上下学。这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也义不容辞。”周衍冕坚定地说。 遇上台风、汛期等天气,渡轮停运,怎么办?学校就组织学生乘坐接送车走绕象山的山路,辗转40多公里,耗时1个多小时,把孩子平安送到家。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21载风雨无阻,这所学校平安护送了300多名海岛孩子。 弘扬他的师德师风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由于海岛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缺少父母的照顾,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因此“摆渡人团队”还承担起了管理夜自修、照顾住宿生的责任。 王贞祯是其中一名海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住宿舍,已经4年。他的父亲说:“孩子刚住宿的时候会害怕,感谢周衍冕老师经常陪他睡,给了孩子母亲般的关怀。” 为了安抚年纪小的学生离家不安的情绪,同时也担心学生生病,叶兆明在一开始带领团队时,手机24小时不关机,孩子寝室内安装了报警器,与老师寝室相连。 叶兆明说:“这些工作没有额外的补助,都是发自老师们的爱心。最辛苦的时候,是孩子生病的时候。这个年纪的孩子抵抗力弱,到了流感高发期,总会有几个孩子夜间出现发烧等状况。我们就要第一时间开车把孩子送到医院,待孩子就诊完再返回学校,躺下睡觉经常已经是凌晨了。” 这些年,团队还举行“爱心一对一帮扶”,通过“朋辈”的力量,高年级的海岛孩子帮助低年级学生适应住宿生活;开启“牵手行动”,联系校外爱心人士定期资助,圆了孩子们的“微心愿”。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已陪伴300多名海岛儿童一起度过了3200多个夜晚,实现“微心愿”约160多个。 “我们不仅要接过护送隔洋塘学生的接力棒,还要接过张老师师德师风的接力棒,做一名孩子成长路上的‘摆渡人’,陪伴他们健康成长。”该校年轻教师叶婷婷说。 这些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毕业生升学了,新的学龄儿童又加入进来。变化的是人数。“以前张老师在的时候,学生多的时候有50多名,少的时候有20来名。后来,每年只有一两个隔洋塘的新生入校……”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隔洋塘海岛到岳井小学就读的孩子越来越少。今年9月开学后,全校只剩2名隔洋塘村的学生。 “哪怕以后没有隔洋塘的学生了,我相信张老师无私奉献的‘摆渡人精神’也一定会在每一任岳井小学校长和老师以及孩子们的心中传承下去,包括因工作原因已经调离岳井小学的老师们也会把摆渡人团队的奉献精神带到各地各校,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叶兆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