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聊聊“江浙沪独生女”

    前段时间,“江浙沪独生女”一词在互联网上再次掀起热度,并且随着三联生活实验室《江浙沪独生女,打工人最眼红的顶配人设?》一文的发表,更是推动了该话题的讨论与传播。

    “下辈子投胎成江浙沪独生女”“第一志愿是江浙沪独生女,不接受调剂”等网友自发的心愿贴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随处可见。“江浙沪独生女”正在逐渐成为互联网新的流量密码,其相关议题在平台算法推流机制下受到了社会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但是,撕下“江浙沪独生女”被赋予的一层层标签,这一身份真的值得艳羡吗?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这背后的逻辑是传统且守旧的,是“出身论”的另一种表达:女性可以不需要努力便轻松获得优渥的生活——前提是她要有一个好出身。

    笔者身边,有很多江浙沪独生女,交流之下,发现大多并不想被这一人设所概括,不想具体的人被抽象的人设所掩盖。

    讲述人 宁波大学传播系 余佳 指导老师 邵慧 陈宸

    

    “江浙沪独生女”上热搜

    背后的深层逻辑

    “羡慕江浙沪独生女”现象之所以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会对江浙沪地区存在着固有的“人均富人”的刻板印象。

    江浙沪一带由于地处丘陵地区,自古以来耕地资源匮乏,仅仅依靠农业发展难以支撑该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所以该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做生意来养活自己及家人。无论是明清时期的龙游商帮文化,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鸡毛兑糖”,抑或是现如今如火如荼的电商经济,都不难看出江浙沪地区浓厚的经商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江浙沪地区个体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众多,诞生了一批早期富起来的人,提高了整个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浙江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千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7.77万亿元,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4位,20年来,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万元提高至7.13万元,连续22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这样的数据很容易给社会公众造成该地区“人均富人”的错觉,但是勇于吃螃蟹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抓住机遇实现阶层跃升的人与大多数的普通人相比也不过寥寥,工薪阶层依然作为社会群体的大基数存在,但是却可能因为部分中产以上的“江浙沪独生女”的狂欢而被迫隐身。

    其次,互联网在拓宽了公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同时,也为公众编织了一个自我想象的信息茧房。

    “有钱,有闲”的生活在内卷化严重的社会背景下,符合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完美人生”的心理期待,并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带流量属性。因此,占有社会大部分资源的少数“江浙沪独生女们”,以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有钱,有闲”的生活击中了大部分普通公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她们以“社会幸存者”的姿态自居,通过分享自己得到的资源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展现自己独特的优越感。而当这些“幸存者们”以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关注,那么普通的江浙沪女儿的发声渠道其实也就被变相剥夺。个体的“狂欢”在平台算法的推流机制下被放大,使其成为公众信息茧房中对江浙沪独生女生活状态的普遍想象,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现状则在平台的流量算法下被遮盖,成为难以被看见的现实。至此,在形成了沉默的螺旋的同时构建了公众对于心目中想象的“完美人生”模板,加深了社会对于“江浙沪独生女”这一标签的刻板印象。

    “江浙沪独生女”人设背后

    是被抹杀的个人努力

    网友们羡慕的与其说是“江浙沪独生女”这一身份标签,不如说是它符号背后人们所赋予的社会意义。

    家境优渥,父母宠爱,生下来便什么都是最好的生活显然不只是“江浙沪独生女”特有的,这种与地区无关,更多与个体有关。而所谓“一生顺遂” 的生活也不应该和“江浙沪独生女”这个身份标签画上等号。如果当整个社会都在推崇“江浙沪独生女”这一身份时,“江浙沪独生女”包括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江浙沪独生女们”都将承受来自社会绝大部分群体的艳羡、嫉妒,最后她们甚至会成为社会焦虑的宣泄口,演变成一起大规模的社会群体性网络暴力,而这场闹剧的起因可能只是少部分“江浙沪独生女”一时兴起的优越感。

    事实上,“江浙沪独生女”作为一种身份标签在互联网上能一次次掀起热度,是现在年轻人群体生存焦虑和精神焦虑的向外投射。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焦虑使得年轻人一方面追求“江浙沪独生女”有钱有闲的生活,以标签化玩梗的方式想象独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一方面又难以摆脱现实困境,只能以自嘲戏谑的方式寄托于“投胎文学”。

    这种对于回归家庭身份的想象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群体一种对于生活妥协与保守的心态。当个人的能力已经难以承担社会的风险,家庭作为个体步入社会的缓冲带,它的庇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庇护更多需要以家庭关系里的母慈子孝,经济的相对自由为支撑。“江浙沪独生女”的美好人生模板恰好符合了社会公众对于“家庭避难所” 的想象,因此受到了绝大多数年轻群体的玩梗式推崇。

    但是,拥有“江浙沪独生女”模板式美好人生的人毕竟还只是少数,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还是会有着各种相似或者不相似的问题和焦虑。幸存者偏差不可避免地存在,并且会一次次在互联网的流量推动下给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然而普通个体的奋斗和生活永远有其价值,它不应该被统一的成功学标准所框住,也难以用具象化的标准衡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