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照亮天山 这盏明灯穿越时空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现场,师傅霍庆慧老师(右)。
通讯员供图

    六年前的初春,宁波援疆教师、镇海中学原副校长姚仁汉因病骤然离世,引起了宁波、库车两地教育界的震动,其感人事迹更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其他援疆工作者。

    那年春季开学第一课,宁波市第九批援疆教师在姚仁汉老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集体宣誓:“舍家报国,倾情援疆。”4天后,“姚仁汉名师工作室”正式在库车县第二中学揭牌。

    转眼即逝,六载耕耘,援疆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第十一批第一期15位援疆教师手中,纵使团队成员在更替、人数在变化,但姚仁汉精神代代传承,从未褪色。令人惊喜的是,今年高考,库车二中一本上线率较去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创造校史最佳。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把“仁汉大讲堂”打造成青年教师的“开放课堂”

    在库车,有一个宁波教育援疆纪念馆,馆内面积不算大,却储存了10多年来宁波教育援疆工作成果,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援疆教师无悔付出、倾情奉献。其中,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他就是姚仁汉。

    2012年8月,时年50岁的姚仁汉作为宁波市第七批援疆教师,远赴库车二中担任副校长。当时,学校经常为师资力量发愁,姚仁汉过去后不仅创新提出听课制、集体备课等中学管理体制,还建议成立“镇海中学名师工作室”,整合援疆教师资源,运用“传帮带”模式提升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库车搭建起教育创新性研究发展平台和教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姚仁汉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他敬业执着、担当尽责的援疆铁人精神,深深感召着后来人,越来越多宁波知名教师加入队伍。2017年,为纪念这位好老师,工作室正式更名为“姚仁汉名师工作室”。

    沈松斌是宁波市同济中学工会主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老师。他作为中组部宁波市第十一批第一期的援疆教师团领队,于2023年2月25日带领团队赴新疆阿克苏支教,担任库车二中副校长,同时也是姚仁汉名师工作室带头人。

    机场的依依惜别仍然历历在目,而这支团队对此次援疆之行的规划已然悄悄启动。“青蓝工程”“教研梯队”“云端互动”等一个个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接过衣钵,我们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青年教师的‘开放课堂’,在教学科研方面与当地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仁汉大讲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沈松斌说,虽然这批援疆教师支教时间只有短短半年,但已经参与完成五场主题活动,上学期平均一个月就有一场。

    如,今年4月,在宁波援疆教师团队和库车二中教研室的共同策划下,宁波援疆教师潘惠英、张勇波分别以“高三文科复习”和“高三理科复习”为主题开讲,解读了高考命题规律和考向研究,让学科老师们清晰认识到复习备考的方向,掌握高考的动向;在沈松斌老师的牵头下,同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戴李霞老师通过“云端”的方式走进库车二中,为高三1000多名师生上了一堂实用的心理课。5月,通过远程教学、远程教研,象山与库车开展了高中政治新教师展示暨金依平名师工作室、姚仁汉名师工作室“云课堂”联动活动。随后6月中旬,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携8名优秀教师走进库车二中“传经送宝”,听课老师全神贯注,从教育界“大咖”这里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姚仁汉老师生前所希望实现的,思想的火炬就是这样一点点被点燃,一点点喷发起来的。

    甬库“青蓝工程”培养本土优师

    “姚仁汉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象征、一份激励!”在象山三中工作了近30年的政治老师潘惠英,在临近退休的时候,主动请缨,到祖国的西部边陲天山脚下播撒教育火种。

    出发前,潘惠英考虑过支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如气候干燥、生活时差,以及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节奏是否能被当地学生、老师接受。然而,这些担心在她抵达库车踏入校园后,很快“烟消云散”。

    她发现,在南疆,库车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学生们的成绩在阿克苏地区名列前茅。但光上课,不把当地教师队伍带出来,援疆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如何为这里的教学工作锦上添花,是自己想得最多的事。

    从上学期起,她在完成每周至少10节课的教学任务基础上,以“姚仁汉名师工作室”导师身份,参与甬库青蓝结对帮扶。她的两个徒弟都是年轻教师中的“冒尖”苗子,其中同博老师是库车二中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备课组组长兼任班主任,已经有6年教龄。潘惠英不定期为徒弟上示范课,并坚持每周两次“推门听课”,及时发现并修正徒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师徒还一起钻研教材、讨论教案、专注磨课,互相成长。

    宁波援疆教师、慈湖中学化学老师谢国根,也是“姚仁汉名师工作室”导师成员。“库车二中有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如常规集体备课扎实,教研氛围你追我赶。”谢国根感叹道,成果背后离不开新老援疆人的共同努力,为受援学校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他希望,接过姚仁汉等前辈的接力棒,带着沉甸甸的期许和寄托,继续他们未竞的事业与梦想,为甬库两地教育交流搭建更加深厚的友谊桥梁。“徒弟”周开材老师,对这位“师傅”满怀感激:“这是我三年内第二次与宁波援疆教师结缘,他们身上的认真、敬业深深打动了我。向他们学习!”

    在库车二中,像这样的导师故事还有很多。副校长沈松斌介绍,第十一批第一期援疆教师团队进校后就立刻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手把手开展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等基本功指导,1名援疆老师结对1—2名年轻老师。据统计,通过援疆教师“青蓝工程”培养本土优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150余次,开设讲座、公开课40余次。援疆教师团队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库车四中等学校开展“共享教师”活动,扩大传帮带工作辐射面。

    后方援疆智力资源

    是最大底气

    “三新”背景下,如何带动教师们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转变、“知识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接受新高考带来的巨大冲击,成了眼下库车高中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授鱼”到“授渔”,后方丰厚的援疆智力资源让宁波援疆教师有了底气和信心。

    今年8月,在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的统筹支持下,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原语文教研员、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二级教授褚树荣,宁波市姜山中学原校长、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 二级教授史定海,宁波市效实中学原党委书记、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二级教授胡建军等十位名师组成的“三新”教研宁波专家团队,不远万里来到库车开展送教活动。

    除此之外,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杜仕海,浙江省镇海中学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中学教师黄国龙,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副校长陈立军等四位名师通过线上讲座的方式参与活动,将浙江、江苏、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送到库车。张志勇老师又代表援疆团队在活动中开设了公开课,课上一曲高歌,一首好诗,与学生倾情互动,好评如潮。阿克苏地区七县两市高中、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高中、喀什市高中以及库车市教科局和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相关领导、教育骨干共400余人参与了活动。

    “专家讲座和示范课相结合的形式,其实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正是老师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专业成长帮助很大,太感谢了!”库车市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杨倩说。真情流露的话语,是对宁波援疆教师团的最大肯定。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的倾力支持,各方兄弟学校的倾情连线,各路专家的倾囊相授,让第十一批援疆教师的工作游刃有余,让此次援疆的成果日益凸显。

    援疆确有归期,援疆永无止境。姚仁汉老师、姚仁汉名师工作室对援疆教师的影响,是永远的财富。他的精神如一盏明灯照亮时空隧道,连接天山与甬城,永不消失。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