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 吴瑾 校本研修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组基于“刻意练习”理念,经过创新实践形成了“竹笋拔节式”的纵深式序列研修。 一、校本研修现状 学校的研修主题应是为学校、老师、学生的需要而“量身定做”的,尤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实践探索。在行动研究之初,笔者就城区、乡镇六所学校的研修主题进行排摸与调查,发现五所学校的研修主题每学期更换,且主题的研究跳跃性强,前后连接不大。 在现有的校本研修中,课例研究是一种重要方式,它围绕明确的研究主题,经历一个“疑问——规划——行动——反思——重新规划”的磨课过程。但现行研修中,教研组内多数教师以聆听为主,极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磨课过程,如研修的“边缘人”,戏场上的“看戏人”。 同时,还有校本研修评价的问题。近些年,校本研修评价在努力跟上,但细致比较,不难发现一些学校的“课堂观察表”大同小异,只是根据主题不同略微修改。所以,校本研修要出实效,除了群策群力、深究学生、细探教法,科学实效的课堂观察表设计势在必行。 二、刻意练习运作下的“竹笋拔节式”主题研修进程 通过课堂调研、钉钉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存在着要素仪式不强、推进梯度不明、练习时间不足、系统训练缺乏四大问题。 根据现状,语文组进行多次研讨。2020年3月,学校跨学科教研组交流会上,邂逅英语组提出的“刻意练习”。这种有目标、有梯度、有系统的练习似乎可让单元阅读要素落地。主题研修经历“认识-实践-再认知-再实践”四个过程,最终竹笋拔节节节高,形成了纵深式的研修模式(见下图)。 (一)认知:线上碰撞中的研修主题形成“根系” 研修主题的筛选,主要来源于“问题的转化”。主题的生成及形成根系,除了教研组线下讨论,线上研讨活动也成了学校的常态化理论思辨研修路径之一。 1.空中读书会:“刻意练习”初冒“芽” 校本研修的学习思辨,一般是自学理论材料随聊或写反思等,类似“萝卜炒萝卜”。如何唤醒老师的真实需求?语文组通过钉钉直播读书会交流了专著《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通过空中连线分享所思、所想,论出了刻意练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刻意练习是建立在学生现有阅读素养基础上,在导师设定的总目标和计划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练一练摘到“果子”的练习,而非牵强的练习。 2.视频沙龙会:“刻意练习”入研“土” 新主题研修的植入都需要时间与实践。为了让研修主题能入“土”生根,语文组采用沙龙、辩论等活动激发老师的研修动力与热情。通过诸如此类的空中研修形式,在共同探讨与争辩中统一研修方案及目标,呈现研修活动的良好开端。 (二)实践:同课异构中的对比研讨展露“笋尖” 对研修主题进行首度认知后,在对比班的课例比较中分析学情,再尝试改进练习设计。这一实践交流正如春天里冲破土壤露出的笋尖,让传统研修有了一线生机。 1.“打开”前测,预设针对性 刻意练习的必要环节是课前检测,找出能力缺失点,以此为教学突破口。如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部分前测(见下图),可探知到学生提问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提供可能的分析依据和学习手段。 2.“立根”要素,目标明确化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对照班教学中,实验班根据前测信息,“立根”单元要素,课中以课后第二题提供的问题清单作示范,教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提问的方法。根据学情还补充练习了《掌声》《陶罐和铁罐》《剃头大师》这三篇课文,在小组讨论、分类问题清单中加深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意识与能力(见下图)。 实践证明,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单元语文阅读要素的基础和发展瓶颈,再通过“刻意练习”,阅读要素的养成比没有前测的对照班教学更显效。 3.“推进”后测,反馈及时性 教学中呼应前测的便是后测,即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从儿童的视觉和学习现状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课例研讨后测练习,通过两个班级前后测数据对比,刻意练习下学生提问的数量与质量略胜一筹(见下图)。 (三)再认知:交流研讨中的研修课例“竹节”拉伸 经过两年课例研究实践,内容在逐渐纷呈,设计、实施与观察、反思与改进在更进,课例研究如笋尖出土节节拉伸。 1.“一节秀”:单打“独”研 “一节秀”是常见的课堂交流方式,教研组确定上课老师,围绕研修主题自行备课,中心组成员听课、指导、磨课,最终展示成效。这一研讨中80%的教师只需通过观摩,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想法和思考。实践发现,教师参与度不高,研修比较单一。 2.“多节秀”:多课“串”研 为打破“单打独斗”的教研方式,我们在区域或校级联盟围绕主题大单元多课展示课堂研讨方式无疑给研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课“串”研将一单元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群文阅读与教学思考梯度性、结构化展示。但几节课毕竟来源各校团队智慧,大单元下课与课之间统整串联、逐步推进亟待思考。 3.“组团秀”:单元统“研” “一节秀”“多节秀”课例研究不失为课堂研究的常用方法,但课堂研究的展示还要“组团秀”。 教研组把“如何体会人物内心”作为教学内容和单元统整研修课例在区“聚焦主题,深化研修”学科团队培训活动中做展示。教研组聚焦单元整组,以单元复习课的形式有目标、有梯度地进行刻意练习的研讨交流。教师在多维听课、通力研修中变过客为主角,变单打为群策。 (四)再实践:单元统整中的课堂评价生成“竹青” 近两年,语文教研组不断更改观察表,试图将教学评价数据化、简易化。观察表的更新迭代及操作运用如竹子外层长出一层青绿色表皮,更显生机与活力。 1.依研修内容,量身定做观察表 观察表的运用需遵循“主题性、导向性、递进性和适切性”等原则,近两年,语文主题研修观察表根据个体或整体需要,根据研修主题、内容等量身定做,并不断更进、完善。 2020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组在四下“借助关键语句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单元统整研修中设计的课堂观察表:主题、执教者、被观察者、前测情况得分及原因分析、核心目标把握表现描述及原因分析(序列目标呈现)和后测情况得分及原因分析等。此观察表针对的是个体学生观察所需,采取数据加描述性的表达靶向生评。课堂观察表的设计、迭代与实践运用,为语文研修活动的真实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依评价需求,聚焦式观察提点 学校借助聚焦式观察打破传统听课模式,依评价需求,及时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单元统整研修活动中,听课教师聚焦一位学生,关注群体学态之时有针对性观察记录个体学情,加以具体描述和分析,并通过量化评价。这样的聚焦式观察与提点,虽针对的只是个体,但在学生的迷思处适时点拨与引领,提亮思维点,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随即提升,这正是刻意练习理念下课堂观察在研修中的四两拨千斤之效。 3.依评价程序,课后反馈所观 如何将观察表的作用发挥到家,研修组从横向与纵向加以比较、了解个体在每次练习后的能力提升度。 语文组在区校本研修活动中展示五下第四单元“如何体会人物内心”后,三个观察组分别就自己观察结果进行了剖析,目标落实观察组从练习设计、练习实施、练习评价的目标达成方面进行反馈;练习时间观察组从练习时间、练习形式、练习速度进行反馈;练习效果观察组从课前调查测试,课中运用量表,课后对比分析数据等进行反馈,将课后反馈所观清楚呈现,彰显研讨的成效与不足,验证学生的练习效果。 三、总结与反思 “教”沐春风,花香“研”途。围绕“刻意练习”的主题研修,学校的语文教研经历“认识-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四个过程,最终在竹笋拔节式的生成研修中改革创新,大部分教师主动参与、深度卷入研修。当然,每一种创新的研修模式,都面临着一些弊端与压力,还需要在实践研修中不断去反思与更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