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市教育局与凉山州教体局签订“课程援凉”协议。 |
9月21日,在教育部基教司直接指导、全力推动下,宁波市、四川省凉山州“课程援凉”行动线上启动仪式举行。宁波市教育局与凉山州教体局签订“课程援凉”协议,浙江省镇海中学与凉山州西昌市第一中学签订帮扶协议。甬凉正式开启“课程援凉”教育帮扶行动,并发布课程援凉方案。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伟 “课程援凉”是教育帮扶扩优提质所需 根据方案,“课程援凉”构建了“1+5”工作体系:“1”,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5”,即构建教师队伍、教研支撑、课题引领、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撑五大保障体系。“课程援凉”目标是创新两地教育协作内容、模式和机制,促进凉山州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能力、学生综合素养、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具体行动上,按照分步实施原则,2023年先以高中数学、英语、初中数学、小学科学、学前教育四个学段五个学科开展试点。试点学校覆盖凉山州10所普通高中和盐源、喜德、越西三所初中学校和部分小学。后续按照试点情况,逐步推广学科学段,到2025年形成宁波援凉多区域、多学段、多学科的帮扶体系。 据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课程援凉”是教育领域国家“组团式”援凉工作的精准化落地方案。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课程援凉”紧扣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环节,其作用将直接体现在学生成长上。“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具有宁波标识度的教育援凉品牌。”该负责人介绍。 “‘课程援凉’这个方案选点很准,抓住了教育援凉的重点,符合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会上,教育部基教司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 课程援凉,具体这样做 课程援凉,具体的做法是: 课程共建。推动宁波学前教育品牌“行为课程”在凉山落地生根;确保义务段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实施,重点加强科学教育;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努力形成若干个特色高中;充分利用宁波数字教学平台“甬上云校”名师精品课程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微课程等资源共享。 师训共进。协助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建立宁波市、区名教师-凉山州当地骨干教师-凉山州当地青年教师逐级帮带的三级帮带体系;扎实推进“三名工作室”(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建设;优化培训方式,开展“贴地式”的“四微”(微课题、微论坛、微创新、微课堂)研修,建设一支善于创造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 教学共研。帮助建立县、校两级教研体系,确保当地有组织的高质量教研;讲求教研实效,以甬凉“10+3”教育联盟为抓手,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有效的实践模式。 课题共创。坚持以“教科研推动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把课程建设和教科研结合起来,推动教育整体提质与发展;强化科研激励,建立双方共同课题,进行协同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经验。 技术共融。强化数字赋能,发挥宁波在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大信息技术软硬件支持力度,提升凉山学校数字化水平。 教育援凉,宁波已经做了这些事 2021年4月,宁波受命对口帮扶凉山州11县教育。 2022年8月,宁波10所普高3所职高选派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赴凉山开展组团式援凉。目前,宁波共选派92名校长教师赴凉山支教,13所高中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109所学校同凉山105所学校结对,派出多批专家名师赴凉山开展教学指导,3万多名凉山教师参与远程培训活动。成立甬凉“10+3”教育联盟共同体、甬凉职业教育联盟,接收567名凉山学生来我市中职学校就读,组织凉山学子来宁波参加“看海”夏令营,举办“我为家乡代言”直播销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