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事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胡珈铭、戴玮两位同学,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首届婴幼儿保育赛项中,以第5名的成绩拿下一等奖。这是宁波外事学校该专业继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后获得的又一项“国字号”荣誉。(本报今日A07版) 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不仅给职业学校提供了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也给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技能、了解前沿技术的平台。因此,技能大赛深受各职业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让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能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何通过少数人的参赛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将争金夺银背后的以赛促学最大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力: 其一,用“备赛”模式开展实训课教学。大多数学生在技能训练上与参赛选手肯定存在差距。但若以“备赛”模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严格的实训课教学,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对成才的渴求,就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当每个学生都能以“备赛”模式进行专业课学习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其二,把获奖当成技能大赛的副产品。参加了技能大赛,就要争取获奖,这个导向没有错。但若比赛仅仅为了获奖,就会将大部分教学资源投入到少数的参赛选手身上,稀释了大部分学生本该拥有的教学资源,甚至影响到常态化教学。如果将获奖当成参加技能大赛的副产品,就会将备赛及比赛当成一项提升教学质量的载体,就会让教师们在以赛促教中教得更好,让学生在以赛促学中学得更好。这样的参赛导向,受益的是全体学生。 其三,加大获奖选手在本校的辐射力度。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在省赛或国赛上获得了奖牌,学校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宣传及表彰,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全校学生的标杆。例如,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的经历、感悟、经验,让广大同学了解他们的努力过程,思考下一步的学习规划,激励更多学生成长及拼搏。 比赛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奖,而是这个过程带来的成长。在技能大赛中最大化地挖掘以赛促学的要素,意义特别重大。吴维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