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 李优杰 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策略,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古典名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能为学生带来典范语言的熏陶和心灵的滋养,还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以统编教材五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西游记》为例,明晰古典名著阅读引导路径,优化整本书阅读方式,通过“聚话题激趣、循策略得法、借分享寻味”的阅读策略指导,使学生在内驱力作用下乐于阅读,分享策略,掌握方法,汲取文化智慧,涵养精神品格。 一、聚话题激趣,启悦读“引擎”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除了适宜的图片、影视等资源之外,还需要借助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吸引其主动投入到阅读中。 课标指出:有目的地选择内容,有策略地阅读书籍,有方法地分享体会和阅读方法,是整本书阅读操作层面的要求。立足“阅读分享”,学校电视台“重启《西游》,热议‘神话’”,学生依托真实情境的驱动,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孙悟空的名字里藏着什么秘密?”“猪八戒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西游记》有哪些妖怪?最后都去哪里了?”“西行的路线是怎样的?”“经历一路磨难,师徒四人有哪些变化?”…… 打开话题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点和研究方向确定阅读目标,组建学习小组,讨论明晰本组最终的分享成果将是什么,如何制订阅读方案,如何合理分工,各自承担哪些任务等。组内阅读推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阅读内驱力,集中注意力,促使他们将整本书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并尝试用所学阅读策略及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循策略得法,拓善读“跑道” (一)博观约取,完成检视阅读 1.借回目推想,支持整体梳理和把握。 可读回目目标直击,粗知故事大意。如“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这个回目,推想西行地点、所遇妖怪及主要经过,有助于快速把握故事内容。 可借回目核心破解,预测故事发展。如“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找到“恨逐”的核心点就能有效破解阅读难点,迅速厘清文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串回目网状联系,链接人物故事。如“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引导学生将前后内容融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2.用跳读提速,支持信息获取和概括。 一“跳”生僻字词之繁。整本书阅读与读一篇(几篇)课文不同,无法在教师指导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且即便是“无障碍读原著”的版本也存在许多陌生词汇,可以建议学生暂时跳过去。 二是“跳”无关主题之琐。如书中和主题阅读无重大关系的“有诗为证、诗曰”等明显标志的地方可以暂时忽略;对当地景色的描写与要解决的问题关系不大时,可以暂时跳过;还有属于古典小说中难以理解的风土人情、遣词用典,也可以暂时忽略。 适当地采用跳读策略大致了解整本书的脉络,能有效提升阅读速度,帮助提取关键信息,持续保持阅读兴趣。 (二)有的放矢,进行搜索阅读 1.图像化输出,支持阅读经验物化。 (1)流程图理脉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西行取经路线图”,形象直观,能辅助学生描述取经的主要过程,不仅促进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还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一份简明扼要的流程图,使学生阅读分享的逻辑趋向清楚,思路趋向清晰,表达趋向精彩。 (2)山形图述情节。小说每一回每一章,都包含精彩纷呈的情节,如“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学生借助山形图中的图片和简笔画,提炼故事的开头、高潮和结尾进行形象展示,体会“三打”情节中每一“打”的相似之处——一波三折,从中感知情节变化规律,逐步让阅读思维走向深刻。 (3)名片卡具形象。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其中新鲜细腻的人物描写(如悟空),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图像,辅以色彩后,就能制作出“专属名片集”,生动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直观可感的图像,既增添了阅读乐趣,也丰富了学生阅读力和艺术表现力。 2.以写促读,支持阅读理解个性化。 (1)寻联结点,展阅读广度。抓问题的联结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细致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掌握阅读技巧,习得方法。如引导学生对悟空三次离队的异同与感受进行批注,运用联结法进行推测阅读,使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思考更缜密。 (2)觅细节点,显阅读深度。学生在对第27回的剧本编写与排练过程中,既关注故事情节,又对人物形象、主题理解更深刻。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情感积淀相融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实现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个性化阅读。 (3)架思辨点,增阅读厚度。猪八戒这个人物是好是坏?学生从作品中、网络中收集资料,并从多个角度罗列理由,完成了《关于猪八戒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研究报告》。在读写中,阅读不再是浅层次的,学生不停地运用阅读技能之时,已多方联结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集纳整合,尝试探究阅读 1.有思维拉力的比较阅读。 应用发散思维,求异阅读。随着阅读与思考的逐步深入,学生发现书中的西行地点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界,对比中国地图发现从大唐到天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路线的曲折程度。从《西游记》读到历史真实故事,读到祖国的博大,延伸读更多的书籍,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应用批判思维,比对阅读。如辩论“猪八戒是好是坏”时,学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立场上铺陈依据进行陈述说明,将思维引向深入,进入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阅读思维外显后,他们更清楚地看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在交流碰撞中真正激发思考,达成思辨,深化阅读体验。 2.有思维张力的分析阅读。 阅读整合。学生在《逐出师门》片段表演后,请观众面对面剖析演员演绎方式、演出效果,了解片段选取的初衷。互动中,剧组呈现《成长变化表》和阅读摘记卡进行阐释说明。整个活动过程基于信息的整合、分析、比较,最终形成文学鉴赏与价值评价输出。 阅读重构。如书中有哪些妖怪,结局一样吗?学生摘录出《妖怪明细表》,并画思维导图给妖怪分类,借此来验证不同类妖怪的不同去向(结局)。这是对整本书中特定人物的再现与形式重构,是基于高阶思维的分析阅读与类推迁移。 三、借分享寻味,享广读“漂移” (一)成果展演,趣味与能力共生 学生创编课本剧自导自演,自选服装和配音,在“课本剧展演”活动中将阅读积累直接转化为真实的表达输出,既加深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也增加了学生对名著中英雄人物与事迹的了解与感悟,增强了阅读兴趣,提升了表现能力。 (二)感受互享,体验与方法共长 在分阶段的阅读分享会中,学生充分分享阅读感受,将阅读中产生的图、表、批注、报告等,与其他组进行交流。会上的畅所欲言,既可以检阅阅读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更多学生产生共情体验,激发阅读期待,碰撞思维星火。 (三)限时演讲,阅读与表达共融 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评人物,说感受、作对比;或常规性的微型读书沙龙,作故事分享、推介、漂流等,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表现、积累、复现、再创,让阅读与表达同频共振,持续阅读热情,提高表达能力。 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学情、适切引导,以激趣为起点,以得法为路径,以分享为追求,逐步展开学生个性化整本书阅读体验、感悟、思考、分享,以此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实践与反思 研究过程中,教师从只重视文本到关注生活阅读,将“大阅读”理念内化于心,成为了设计师、辅导员,在课堂中能留出更多的空白让学生自在涂抹;以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整本书阅读中的任务执行和阅读反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更注重思维方法、系统化、可视化,兼具趣味性和评估反馈,还给学生更充盈的阅读机会。个案往往蕴含本质,滴水亦可折射太阳之光辉。阅读文化探究道阻且长,吾将且行且思,润泽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