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居敬小学 王莹 【摘 要】商讨类的口语交际以“以言成识”为目的,更注重交际双方“以商量讨论来达成共识”,体现了交际双方你来我往的互动过程。鉴于商讨类口语交际的特征,教学中落实“有礼有节,友好协商”“有理有据,理性商讨”“有进有退,柔性商讨”的“三有”式口语交际策略,能让商讨更有效度。 【关键词】商讨类;以言成识;交际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与小学配套统编版教材中,以商讨为目的口语交际训练大概有10次,约占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总量的五分之一。 有效的商讨需要交际双方在有礼有节、有理有据、有进有退的基础上来达成共识。那么如何开展“商讨类”的口语交际教学,从而达到“以言成识”的目标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商讨类”口语交际的实施策略。 一、有礼有节,友好商讨 (一)礼貌先行,语气平和 商讨类口语交际基于实际生活,或需要请人协助,或需要解决问题,参与者常常带有焦虑情绪,对解决问题无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参与商讨类口语交际,语气平和是基础,其中勤用礼貌用语、多用商量式问句至关重要。 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商量》,就明确提出“要用商量的语气”。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借助小视频创设“换值日”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商量成功的秘诀是用上商量的语气;第二步观看商量失败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如果商量没有余地也要理解,做到语气平和;如果商量有余地就要进行再商量;第三步让学生学习商量,选取几个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通过贴一贴“小表情”进行评价,如果用上了“你好”“请”等礼貌用语、“行吗、好吗”等商量的语气,商量不成时也能做到理解、语气平和就给予笑脸,反之则给予哭脸。 (二)耐心倾听,学会欣赏 商讨类的口语交际,交际双方互为主体,“听”和“说”同样重要。然而,学生在商讨过程中,尤其在意见不同时,往往会迫切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耐心倾听。因此,“耐心倾听”,是学生在商讨类口语交际中要学习的重要交际礼仪之一。 在商讨的过程中,一方说话时另一方注视对方无形中透露给对方“我在耐心倾听你所说的话”这样的信号,有助于实现商讨双方的良性互动。如果十分认同对方观点,可以通过“点点头”表示认同;也可以“动动手”点赞支持,或者“眨眨眼”眼神认同。这样在交际过程中及时作出反馈,有助于引起交际双方的情感共鸣,促进商讨顺利推进。 (三)积极关注,换位思考 由于商讨类口语交际双方互为主体,交流的意见中不存在非常明显的主次之分。因此,商讨时应该平等地给予对方发言机会,即使意见不同也试着尽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时,教师先播放一段美丽的烟花秀视频,让学生感受过年喜庆、热闹的氛围。再出示烟花秀过后一片狼藉、环卫工人彻夜清扫的照片,让学生说感受。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知道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在商讨时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问题。 二、有理有据,理性商讨 (一)提出观点,“理”字先行 理性商讨,需要“理直”。在商量过程中,交际双方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言语沟通、思维碰撞来达成共识。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时,对于“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个话题,学生有不同观点。商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一方提出观点之后,另外一方由于想要迫切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而忘记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应该适时提供发言格式引导学生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观点,如用上“我认为:_____(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意见不同怎么办》时,对教材中的两个话题“是否燃放烟花爆竹”以及“是否要砍路边的树”,不同岗位的人想法是不同的。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上“我是_____(角色),我认为_____。”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选材适切,“据”来补充 要想让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还需要适切的材料来支撑才能让商讨更具说服力。 仍以教学《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为例。教师设计了如下句式,让学生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说清楚理由。我认为:_____(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我的理由:_____。 又如,在教学《意见不同怎么办》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色提出观点,并且选择关键词记录下来,同时提供以下句式“我是________(角色),我认为_____,因为__________。”以便学生更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个事物来说清楚道理,也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理由,还可以借助名言或警句来说清楚理由。 (三)分条说明,“理据”并行 只有做到“理”先行,“据”补充,“理”“据”并行,才能做到有理有据、理性商讨。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点阐述理由,使之更清晰、更合理。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一课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将理由分条目说清楚,也可以让学生用上“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这样的连接词,把理由和想法说得清楚有序。这样,给学生提供说出理由的支架,便能鼓励学生说出一个或者多个理由。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理由可能存在雷同现象。为了使观点更明晰,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将理由进行归纳、合并、补充。 如教学《制定班级公约》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罗列出几条意见,再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发现组员之间提出的意见有重复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班级公约具体、条理清楚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要将重复的、不可操作的意见删除,保留具体可操作的;经过汇报表决出适用于本班的班级公约;在撰写班级公约时,为了使公约更富有条理、易于记忆,可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如“学习”“纪律”“卫生”等。 三、有进有退,柔性商讨 (一)进退有度,求同存异 为了实现“以言成识”的商讨功能,交际双方即使观点不尽相同,都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因此,商讨时要尽可能换位思考,做到有进有退、进退有度。 这里的“进”指的是在商量过程中要勇于向大家亮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一课,就提出“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的要求。在商讨中,与自己意见相同的想法先表示赞同,再提出补充,这就是“进”。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要做到尊重和包容,这就是“退”。在商讨中,交际双方要对不相同的观点做到“兼容”,适时地“退”,以求做到进退有度,柔性商讨。 如教材在三年级下册《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中,就提出了要“尊重不同的想法”;在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时,也提出了“要尊重不同意见”的要求。在教学《意见不同怎么办》时,教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春节期间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讨论;同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汇报单(见表2)让小组展开汇报。 (二)集体表决,达成共识 在商讨的最后环节,需要整理、综合大家的看法。这既需要通过罗列、归并、排序等方法,将不同的想法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也要通过集体表决,用集体的、多数人的意见来推动最终结论的形成。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制定班级公约》这一课,先经过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初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公约;然后,每一个小组将形成的公约进行汇报,全班进行表决,选出适用于本班的班级公约。 “商讨类”口语交际,以“有礼有节,友好协商”为前提,在商讨过程以“有理有据,理性商讨”为基础,以“有进有退,柔性商讨”为策略,达到“以言成识”“以言成事”的目标,方能有效提升口语交际的效度,从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