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坐不住、小动作多

班主任巧解 多动孩子 教育难题

    没有规则的孩子,就像失去方向的小船,会迷失方向,更需要给予他们成长的“牵引力”和“推力”。余姚市大隐镇中心学校李瑜老师充分尊重这些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温暖、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樊莹

    特邀班主任

    李瑜

    余姚市大隐镇中心学校

    孩子的故事

    沉浸在

    “自我世界”的孩子

    “李老师,我们家孩子诊断出轻微的多动症,平时在学校要你多费心了,实在不好意思。”接手一年级没多久,班上一位学生家长发来的信息,让我陷入沉思。作为班主任,开学一周虽然记全了孩子们的名字和样貌,但对于孩子的性格还是处于观察期。

    这当中,小T是个特别的存在,他总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和人交流。课堂上,除了老师讲到他喜欢的内容会竖起耳朵听一听,更多时候是拿着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又或者自顾自用手指表演着一个场景,嘴里还不断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老师点名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常常是站在那里,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每天午饭后,小T不是蹲坐在教室门口,两眼无神望着远方,就是躺在走廊的地上,一动不动。时间长了,班上的同学深知他的脾性,也尽量离他远远的。我不禁担心,这样的情况放任不管,对学生成长、对班级管理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的介入

    教育的挫败感

    观察了孩子一段时间,我发现小T的表现和认知中的多动症有点不同,大部分时间都很安静。我把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和表现反馈给了小T的父亲,并表示:“虽然小T和其他的孩子略有不同,但只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克服障碍,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快会有积极变化。”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和小T展开了漫长的教育拉锯战:课堂上,每当他对有画面的课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且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时,我就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想举手发言,给足表现机会,第一个叫他起来回答,回答正确,再次表扬。

    课后,我经常找机会“请”他帮忙,比如把同学们的课堂作业收集起来带回办公室,并趁机和他“拉家常”,起初小T比较拘谨,不敢和我对视,目光总是躲闪逃避。相处久了,彼此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小T开始放松下来,碰到感兴趣的话题会回答我,甚至主动抛出新话题。

    中午的时间,是我最担心的。因为孩子们吃完饭回到教室,老师们可能还在食堂,小T一旦做出奇怪的动作,容易引起班级骚动。于是,我把任务交给了班级里两个乖巧的孩子,如果小T躺在地上了记得上前提醒。

    起初,仿佛一切都在变好。但好景不长,没撑过一个月,孩子的行为恢复了原样。课堂上的表扬已然失效,监督的同学也反馈,口头提醒对小T不起作用,他根本连听都不听了。教育难题再一次摆在面前。

    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

    看到小T又躺在地上的时候,我开始拉下脸,迅速走到他跟前,直直盯着他。小T看到是老师后,迅速爬了起来,转身一溜烟跑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此时,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气,大声喊着他的名字:“小T,出来!”连喊三遍,其他孩子都紧张地看着他,催促他:“老师在叫你,你快点过去啊。”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慢吞吞地走向我。

    在办公室,我严厉地批评了他,出乎意料的是,小T仿佛置身事外,仰着头看看天花板,嘴巴紧闭一言不发。这一刻,我对教育这个孩子感到很无力,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还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反思了自己的教育盲点之后,我拨通了小T父亲的电话。孩子父亲无奈地说,孩子在家一旦做错事情,也是如此,不接受批评和教育,不愿承担责任。这位父亲讲了很多关于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及亲子沟通现状。借着这次机会,我深入了解了孩子之前的情况和家庭现状。

    孩子父亲坦言,之前自己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担子都落在了妈妈身上。在家里,妈妈不仅要照顾小T,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和一个刚满周岁的弟弟。

    不难发现,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家里被忽略掉了。孩子在地上爬,在地上躺着,家长以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缺乏亲子沟通,孩子内心是封闭的,不愿意和人说话也在情理之中。

    用柔情化解孩子的“倔”

    问题的根源渐渐明朗起来,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一、作为班主任,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当他做了不对的行为,要耐心地一遍一遍教导他,通过柔性教育改变不好的习惯。同时,多花时间和他交流,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让自己成为他可以倾诉的知心姐姐;二、家庭教育方面,鼓励和指导小T的父母与孩子多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制定规范孩子行为的家规,助力成长。

    我还请教了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让教育变得更有效。我更改了班级里的奖励制度,课堂上老师有口头表扬的,课后都可以兑换成“小苹果”,集齐一定数量的“小苹果”可以换零食,用物质的办法来促进他上课的积极性。一次,我组织了“认识新朋友”的班队课,在这次活动中,小T鼓起勇气牵起了新朋友的手。我还请小T当学困生的小老师,以此练习他的胆量,同时也提升他的自信心。

    对于他蹲坐在教室门口和躺在地上的行为,我不再采用之前的方法,而是转用叙事疗法,通过不断讲故事告诉他躺地上的后果,在故事中穿插各种道理,每一次都是心平气和地讲解,让孩子意识到躺地上是不应该做的事情。我还保持和家长一周二次以上的反馈交流。

    转眼一学期过去,孩子的表现从开学初的不动、不听、不说,变得可以认真听讲上课,积极的时候会主动上交作业,课后和好朋友一起玩跳绳。虽然他的“坏习惯”反反复复,没有完全纠正,但我已经感到十分欣慰。

    学期末,在他的素质报告单上,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孩子,你聪明好动又有着一颗细腻柔软的内心。你是一个很棒的小男孩,短短时间,改掉了好多坏习惯,老师为你感到高兴!老师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要相信,你是最棒的!

    班主任说

    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等不同,其性格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制定出有效的辅导计划。同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与学生家长沟通,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有限,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相信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