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和“杰哈德”(巴勒斯坦圣战者组织)在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发射了数千枚火箭弹并实施突然袭击,随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50周年之际,巴以之间再次发生的规模巨大且激烈的冲突震惊世界。截至15日,巴以双方在新一轮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已超过4000人。 冲突,是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百年交往史的主线与基本特征。千年的历史纠葛,六十多年的战与和,巴以冲突因何而来?在这里,笔者无意介入这一充满争议的讨论,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受邀和同学们聊聊巴以冲突的由来。 主讲人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汪志远 千年的历史纠葛 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的主体民族犹太人都有着源远流长且关系密切的历史。迁居四战之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是个充满悲情的民族,虽然在公元前1000年曾建立过统一的王国,维持七十年后一分为二。在周围民族的打击下,两个王国分别于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灭亡。犹太人也开始了“巴比伦之囚”时期。 苦难的经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巴比伦之囚”时期犹太教基本定型。随着波斯帝国的征服,犹太人也纷纷回到故土巴勒斯坦。随后希腊人、罗马人相继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在公元66-70年、132-135年的两次反抗罗马的大起义失败后,开启“大流散时期”。但犹太人独特的民族文化使犹太人虽然流散世界千余年仍保持着一定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均属闪米特语系,发源地在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阿拉伯征服随之拉开序幕。638年,阿拉伯军队攻克巴勒斯坦,之后历经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等多个王朝,阿拉伯人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1517年后,奥斯曼帝国占领并统治巴勒斯坦。 19世纪末,欧洲兴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移居。1897年8月,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决定建立一个有公众承认和有法律保障的家园(国家),并开始游说奥斯曼帝国、德国等国君主,但未达成目标。一战中,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英国积极运作,促使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宣称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逐渐成规模。一战后,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同时,大批犹太人的涌入也引起当地阿拉伯人的恐慌与不满,阿拉伯人先后发动过两次起义作为回应。二战爆发迫使英国调整“扶犹抑阿”的政策,转向“扶阿抑犹”,这引起了犹太人的强烈不满。右翼犹太分子于1946年7月制造了大卫王酒店爆炸事件,造成91人死亡、46人受伤。犹太人最终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帮助和支持,英国不得不将巴勒斯坦地区交由联合国托管。1947年11月,联合国颁布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决定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国际公管。由于阿拉伯人不团结、大国袖手旁观和周边国家矛盾重重,巴勒斯坦国迟迟未能建立,最终犹太人于1948年5月建立了今天的以色列国。 六十余年的战和 以色列建国后经历了五次中东战争,确立了中东军事强国的地位。 1948年5月,以色列成立第二天,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第一阶段损失较大,但在美苏和海外犹太人源源不断的帮助下转败为胜,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956年10月-1957年3月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英法不满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但这一行径遭到了美苏和国际社会的谴责,最终三国不得不撤出占领区,埃及取得政治上的胜利。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又被称为“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6月5日战争爆发,持续6天)。以色列先发制人,击溃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领土,大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的阿拉伯领土。美苏则力图在这一地区避免冲突,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埃及和叙利亚趁以色列不备发动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土地,叙利亚收复了戈兰高地大片土地。这场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升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国际地位,也宣告了美苏“不战不和”局面的破产。1982年6-9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也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作战目标是驱逐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在苦撑数月之后,巴解组织成员被迫撤离黎巴嫩,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从未忘记建立祖国的梦想,但是屡遭挫折。1959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阿文首字母简称法塔赫)在科威特建立。1965年1月1日,法塔赫打响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法塔赫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国家,坚持武装斗争。其后,法塔赫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主张也成为巴解内外政策的主流,逐渐被巴勒斯坦其他组织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法塔赫的主张也逐渐趋于温和、务实,主张承认以色列,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基础上解决冲突。1988年,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 中东和平进程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最终陷于停滞。埃及和约旦在1979年和1994年分别与以色列签订和约,推动关系正常化。巴勒斯坦也在与以色列谈判中取得一定突破,先后签署了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协议和临时自治安排宣言。但好景不长,1995年11月主张与巴勒斯坦和平的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遇刺身亡。2000年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强行登上阿克萨清真寺广场,引起了三年半的巴勒斯坦民众大起义。中东和平进程随之陷入停滞。 近十几年的争斗 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停滞后,中东问题的焦点逐渐由巴勒斯坦转向海湾和叙利亚,但巴勒斯坦局势也在悄然变化。 2006年1月,哈马斯在巴勒斯坦选举中赢得胜利,组织自治政府。同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主张强硬应对的本杰明·内塔尼亚胡长期担任以色列总理(1996-1999,2009-2021,2022-今),无疑加剧了巴以的紧张局势。以色列对哈马斯采取空袭、定点清除、大规模军事打击等政策,双方不断在加沙发生摩擦和冲突。 本次冲突的起因,哈马斯称与以色列亵渎阿克萨清真寺和打死巴勒斯坦民众有关,之后,事态在发展中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冲突烈度和强度不断扩大。此外,本次冲突也将打乱美国近期积极推动的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进程,沙特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一向坚持“先巴以和平、后阿以和平”的原则。沙特与以色列改善关系引起了巴勒斯坦民众的不满,哈马斯和杰哈德还组织了多次民众抗议。此次冲突很有可能是对两国改善关系不满的极端表达。 50年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为战争阴霾笼罩的中东带来和平的曙光,这次哈马斯与以色列大规模的冲突是否会在大国斡旋和双方努力的基础上带来和平的曙光,尚未可知。同时,围绕巴以冲突的症结除了加沙被封锁的问题外,还有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以色列定居点问题、被占领土归属问题等等,繁琐且牵扯利益众多,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际社会的斡旋与协助,更需要两国政治家和人民的智慧。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3日在安理会紧急磋商中指出,解决巴以问题,军事手段不是出路,以暴易暴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根本出路在于尽快恢复真正的和谈,实现巴勒斯坦民族的正当权利,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和平共处。国际社会在开展危机管控的同时,必须坚持“两国方案”的根本方向,推动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并为此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