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爱粮节粮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田

孩子们收获金黄圆润的黄豆。
宁海县潘天寿小学的学生在稻田里打谷子。
▲ 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切姜片、煮姜茶。
▲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梦麟校区的孩子们收毛豆。

    昨天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宁波各地各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粮食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从科技保障粮食、追“光”行动再到农耕之旅等,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懂得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钟婷婷 通讯员 马军 董峰峰 陈俊

    科技保障粮食安全无处不在

    科技赋能,守护粮食安全。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基于地理学科设计了《打造四季翻新的校园景观——校园农业种植方案设计》项目化活动方案,又基于生物学科开发了《无土栽培》系列课程,两者依托兴趣特长类选修课,在校园实践的过程中,用知识和科学探究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的问题。

    同时,学校通过“一米农场”项目种植土豆、玉米等蔬菜,通过“惠利小农场”种植冬小麦,结合“科技新苗”项目等强化劳动教育效果。校园梯田展示的“旱水稻”等特殊品种,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育种护航高产的强大力量。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还体验了学校食堂是如何通过科学核算确定订菜数量,如何合理配菜,建立必要的应急储备。

    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曾利用“互联网+”智慧手段创建“追‘光’行动”专项数据平台,从源头上遏制浪费,让学生从小根植“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意识。这个学期,幸福苑校区还邀请来自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市卫健委、宁波市公安局、宁波市发改委的专业人员,给孩子们科普粮食安全、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知识。

    营造氛围,文明标签随处可见

    如何让节约意识深入人心?宁波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节约粮食、文明餐桌”主题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包括电子屏幕、校园网、校园橱窗、黑板报等,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节约粮食、文明餐桌”宣传。

    慈溪市第四实验小学从倡议先行勤宣传、主题班会明道理、手绘画报树目标入手,多维度多角度营造浓郁氛围,提高学生知晓率。孩子们争当爱粮节粮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向家人、朋友宣传政策,及时制止身边的浪费行为,带动更多人加入文明节俭的行列中来。

    “收毛豆啦!”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梦麟校区的部分班级组织学生到“童梦小农场”摘毛豆。孩子们在采摘的过程中了解了毛豆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等,体会到农民伯伯的不容易。

    “花猫水稻田”是华茂高级中学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各个场地之间奔波。他们悉心指导参与者如何割稻,传授脱粒技巧,尽心尽力宣传“粒粒皆辛苦”。

    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立足农村粮食生产实际,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将水稻种植融入学校劳动教育,将爱粮、节粮融入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聘请稻耕实践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入水田播种、插秧,参与水稻生长全过程,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养成爱粮的品性。

    知粮方能爱粮,学生们变身“小农夫”

    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为让学生们爱惜粮食,推进劳动教育,近日,宁海县多所学校将课堂搬进田间,学生变身“小农夫”,开展了一系列别样的农耕种植劳动实践活动。

    ●请喝秋天的第一碗姜汤

    “同学们,开始拔姜!”“拔姜比拔萝卜容易多了。”10月13日,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格知园”农耕基地里很热闹,六年级同学们种在这里的生姜成熟了,他们正在拔姜,还把新鲜的姜煮成姜汤给全校老师、同学品尝。

    这学期,田间的姜长势良好,成片的姜苗黄绿相间。微风拂过,阵阵姜香扑鼻而来。六年级的同学们一下田地就忙碌起来。男同学拔起一簇簇成熟的生姜,刚出土的姜个头饱满,色泽金黄,女同学则负责清土、筛选、装筐。姜地里的劳作井然有序。

    熬制美味姜汤,需要食堂阿姨的帮忙。在食堂阿姨的指导下,同学们来到水池边,耐心地冲洗每一块生姜,然后把姜排在砧板上,细致地切着姜片。最后,把姜片、红枣、红糖一一入锅,熬煮出味,热腾腾的姜汤就出锅了。喝着自产自制的红糖姜汤,同学们脸上都笑开了花。作为姜的“主人”,这些六年级同学还为全校师生分送了姜汤。

    ●稻子不好割,打谷子也很累

    秋天的阳光下,越溪七市农场基地金灿灿的水稻田成了潘天寿小学的劳动课堂。同学们围在稻田边,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收割稻谷的技巧:“孩子们,一手握住水稻根部,另一只手拿着镰刀,刀口这样倾斜着用力割。”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孩子们争先恐后卷起裤脚跳进稻田,一边收割水稻,一边体验田间劳动“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割稻之后是打稻。孩子们抱起一大束稻子,去打稻机前排队,一个接着一个打稻子。右脚使劲踩踏板,双手高高举起稻穗,重重落下,金色的稻谷便欢快地跳落进打稻机的谷仓内。听着稻谷在谷仓里“哔哔剥剥”作响,同学们干得更起劲了。

    “今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劳动课,稻子不好割,打谷子也很累,但也让我们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郑珂瑶同学感慨地说,“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以后我肯定不会再剩饭菜了。”

    ●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

    近日,力洋镇文正小学孩子们的中餐加了一道颇受欢迎的粗粮——玉米。这玉米来自学校劳动基地,也是孩子们自种自收的劳动成果。

    原来,学校盘活了校内的空闲土地资源,开发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并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让孩子们下地管护玉米、马铃薯、青菜等农作物。以种玉米为例,老师不仅会讲解种玉米的基本常识,还会分享玉米的营养价值、种植历史等,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们带进田间和生活,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

    “孩子们自己种植、采摘玉米,给自己加餐,这个非常有意义!”校长谢恒杰说,“我们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实践技能,还要树立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近年来,宁海县不断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及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建立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动”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