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功就在
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院士开讲啦”第三期课堂在宁波二中开讲

王建宇院士
现场合影

    “科学研究并不总是想象中那样神秘而充满惊喜,更多的时候是在解决不了问题的苦恼中度过。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10月14日上午,“院士开讲啦”第三期课堂在宁波二中开讲,中科院院士、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王建宇,为同学们讲述了“墨子号”的任务、“墨子号”成功背后的故事、“准备”和“坚持”的内涵。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文 张培坚/摄

    这是一次现场科普

    王院士是宁波二中1975届毕业生,开场前,他向当年自己的班主任、物理老师杜美娟献上了一束鲜花。

    王院士说,量子卫星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他是一个追梦的人。“仰望着绿色的‘墨子号’缓缓划过浩瀚的夜空,她是星空中最亮的星星。”王建宇动情地说。

    作为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的研制没有先例可循,而它的成功,让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国际领跑。

    量子理论、密钥分发、纠缠实验……这些无疑是深奥而难懂的。但王院士在讲座中尽可能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于是,同学们知道了量子通信在信息安全上的重大意义,它是我们已知最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计算在若干年以后可能改变人类世界……“墨子号”正是带着一系列使命而诞生的量子卫星。

    要实现两个地面站发射的信标光与大于1000公里、每秒钟飞行7米的一颗卫星快速对上,这个事情有多难?这就好比从万米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上同时向地面两个旋转的储蓄罐扔硬币,硬币还必须扔进储蓄罐里面去。对准之后要看得清,才能继续进行实验,可见难度之大!

    “关于量子的知识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是王院士的讲解很有意思,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小院士”报名渠道来到现场的四年级周同学说。

    这是一场科研揭秘

    当王院士讲到“墨子号”背后的团队,除了首席科学家有留学欧洲的背景外,其余全部由我国本土培养,新时代中国科学家们自立自强,自主攻克难题、技术引领世界的时候,同学们掌声雷动。

    量子卫星研制中,我国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进步,实现了世界领先。王建宇院士告诉同学们,这背后,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努力。而“墨子号”团队核心人员,除了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有欧洲留学经历之外,研制队伍的其他人员全是“土”博士。其中,卫星四个载荷中的四位主任设计师,除了一位70后,三位都是80后,研制“墨子号”时都是在读博士生。

    其中的量子密钥通信机主任设计师张亮,出生于1985年,有一次在运送设备上山实验的过程中,因为车辆侧翻,设备被毁,他哭着给导师打电话。“当时是中秋前,我确认过人没事后,让他们先回上海,但是后来他又给我打电话,说只要给他提供什么样的人和设备,他们一定把实验做出来。结果,他们几个年轻人真的把设备修复,把实验做成功了,非常令我感动。年轻人有机会有毅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王建宇给同学们分享了“墨子号”成功背后的一些故事,同时借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经历,给同学们以鼓励。

    这是一种精神传承

    王院士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心中有执念,是人生的动力”“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当年还在宁波新华书店当营业员的王建宇得知消息后马上报名,他想上大学,想求知识。受陈景润的影响,他高考志愿填报了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没想到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杭州大学物理系。

    大学毕业考研,第一次并没有成功。工作两年以后,“二战”研究生,终于成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之后又成了博士生。

    “我的第一个课题是一个‘863计划’小项目,经费只有3万元。我的第一个人才计划——上海科委启明星,申请了两年……科学研究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神秘、充满惊喜,更多的时候是在解决不了问题的苦恼中度过。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机遇缘于准备,成功贵在坚持。

    什么是准备?准备是一种长期积累效应,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是智商、情商和毅力的综合,是既能熬得住寂寞、又能抓得住一闪而过的灵感,也是关键时候的决策能力。

    什么是坚持?坚持是吃苦耐劳精神,是不怕挫折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宽广的知识基础和深入的专业支撑,是抓住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小事(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团队的力量。

    他还强调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耐不住挫折,也就坚持不到最后。

    这是高质量的互动

    当天,全市公开征集的100名“小院士”和宁波二中“祥班”“宇班”等学生共计400多人现场聆听了讲座,其他中小学生则通过线上平台观看。    活动最后的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向院士提问。来自宁波二中的同学们自然“不甘人后”,他们从最新的消息——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到了量子力学今后会在哪些主要领域有技术应用?才7岁的小朋友也高高举起了小手,问王院士激光是怎么射到卫星上的?来自宁海县大佳何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林隆轩,问王院士为什么原定两年寿命的“墨子号”,运行了六七年之久?量子纠缠实验又是在哪里进行的?

    王院士一一给出解答。对于同学们踊跃提问的科学精神,他给予了大力表扬,并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走向科研之路。

    新闻多一点

    宁波打造

    “院士之乡”科教品牌

    “院士开讲啦”是宁波科学教育打造“院士之乡”品牌的重要举措,是“甬上教育讲堂”的重要栏目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十八部委发文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宁波自本学期开学始推出“院士开讲啦”系列活动,正契合时代脉搏。

    为了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最近,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科协联合发文,出台《宁波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启动“院士开讲啦”栏目,发扬科学家精神,正是办法提出举措之一。

    作为“院士之乡”的宁波,两院院士超过120人,这是一种先天优势,带来了丰厚的教育资源。根据《实施办法》,宁波将以“院士之乡”特色资源为引领,以学校科学教育为主阵地,发挥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作用,构建校内校外协同推进的科学教育机制。狠抓三个“一体化”,即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家校社科学教育一体化、校内校外科学教育一体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