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嘉懿在自己的新书《宁波文化符号》分享会上。 |
□宁波晚报|甬派 记者 顾嘉懿 是的,我曾经也是宁波晚报的小记者。 我生在1990年,当小记者是在小学阶段,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那是纸媒的黄金时期,大家看新闻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都是从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中获得信息。 那时候,身为小记者在班级里是一件很有荣誉感的事。那意味着你有很多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拿着小本本“装模作样”地学大人说话,你的名字有机会出现在一张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市级报纸上。 从性格上说,我从小害羞、胆小,是个“凡事往后退”的人,习惯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老师给的评语永远是“向前一步会更好”。我成为小记者是一件“被安排”的事情,因为老爹是记者,我当“小记者”好像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并没有思考过这个title(头衔)是不是我想要的,而是被动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记得我曾经参加过几次晚报小记者夏令营,最紧张的就是自我介绍环节和才艺展示。我总会在心里念很久,但一开口,声音依然是颤抖的。我就这么颤抖着、颤抖着参加了好几次小记者夏令营,很遗憾,到最后,胆子也没有被“练”出来。 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自如地在人前讲话,要在我成为真正的记者以后。可能是因为从小“打腹稿”,我的语文成绩还不错。写作文是我擅长的,“笔头功夫”一直被肯定,这也是我所有的自信来源。 写,我不怕,但跟人交流我还是习惯性地颤抖。直到有一天,单位里的“大记者”告诉我——你是宁波晚报独当一面的记者,你出去不再是你自己,而代表一家媒体,一个行业。 记者,也许比任何行业都更有社会属性,在很多场合下,title会逼你“向前一步”。你需要跟不同的人交流,很自然地向采访对象抛出问题。职业赋予你“机会”,但“机会”失去也便失去了。 在多次的“挫败”和“失去”之后,我终于学会了不要轻易“错过”。当采访对象愿意回答我的问题,激发我思考的时候,这份职业带给我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在自己才能察觉的角落熠熠生辉。 是的,聆听、观察和思考,让感性和理性结合。成为记者之后,我会在很多场合碰到晚报小记者,你们可比我当年勇敢太多了!我看着你们拿着小本本,模拟大人的口吻提问题,总会想到很多熟悉的画面。 很多事情,我也是后来才明白,没有必要“模仿大人”。有时候,展示真实的自己比什么都可贵,害羞、恐惧、颤抖本身也是一个阶段、一种真实,那代表你对“机会”的珍视。那些“腹稿”也不是白打的,因为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考。 当然,在你做好准备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可以勇敢且自信地“向前一步”,那时候,你会遇见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