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第八届浙江书展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1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书展 他们来了 金句与笑声齐飞

    第八届浙江书展日前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落幕。本次书展期间,共推出700多场新书发布、名家讲座、文化论坛等阅读推广活动。

    著名作家、学者,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来了,关于成长、关于读书、关于文学和文化自信,他娓娓道来。

    在B站拥有417万粉丝,被誉为“国民教授”的戴建业来了,论坛现场座无虚席,走廊过道挤满了人。

    知名作家、效实中学校友毛尖回家了,现场发生了啥,让她在母校效实“三连拒”?

    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阿来也来了,分享了自己新书《寻找香格里拉》的创作故事。

    他们面向读者畅谈,干货满满,现场金句与笑声齐飞。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王伟 林桦 通讯员 施虹宇 /文

    记者 张培坚/摄

    阿来来了 

    希望大家“都能坚定自己”

    11月4日下午,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中国当代作家、诗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阿来做客“名家有约”系列讲座,以《我的行与思》为题进行了分享。这也是“名家有约”栏目的首场活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阿来全情投入,听众们全神贯注。

    讲座结束后,学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踊跃向阿来提问。“《尘埃落定》这本书让您成了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奖后,您有什么思考和感悟吗?”一位来自宁波市四明中学的高三女生提问。

    “坚持自己。”阿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本书是我34岁时开始写的,出版的时候我已经38岁了。其实,创新和‘守成’之间有一个天然的张力。我坚持了我所认为的‘创新’,没有被当时守旧的思想而影响。我也把这个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坚定自己,不要轻易被改变。”

    “阿来老师讲的是历史,但其实也谈到了很多他对人性的理解。”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六年级的学生罗柠说,行与思,就是多行路,多思考,“我也要向阿来老师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历史中得到启迪。”

    据悉,由宁波教育重磅打造的宁波教育大讲堂历经十年磨剑,正式升级为“甬上教育讲堂”,并下设四大品牌栏目。除“名家有约”大型系列讲座外,还有“院士开讲啦”“名师面对面”“甬上家长会”等,以此打造宁波教育系统宣教品牌栏目,分享教育经验,启迪教育智慧,打造师生阅读新模式。

    其中,“院士开讲啦”由知名院士作为主讲人,展现科技创新的成就、呈现科学探索的智慧,激励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名师面对面”由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作为主讲人,讲述学校发展和教书育人的生动实践;“甬上家长会”是由家庭教育专家、教师、家长、优秀学生等作为主讲人,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名家有约”则是由知名作家、文化名流、行业名家作为主讲人,开设阅读鉴赏、文化阐释、人生经历等方面的讲座,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时代就像南方的鱼鳞瓦,一片压着一片。”

    “如果把书籍、文化、文明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文学只是其中的一根枝丫”。

    “没有人能够自然而然进入到书籍中,也没有人会自然而然让阅读伴随一生,阅读的养成,需要一个桥梁,小说就是这个桥梁。”

    ……

    11月4日上午,著名作家、学者,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做客宁波大学,成为“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第228讲主讲人,作了题为《用文学传递人间温暖》的分享。

    面对青年学生,梁晓声亦师亦友。关于成长、关于读书、关于文学和文化自信,梁晓声娓娓道来。他希望年轻人多读书,要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信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梁晓声勉励年轻人:要对中国文学有信心!

    “年轻人要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信心!”

    21年前,梁晓声曾做客宁大,对其标志性建筑“南天门”印象颇深。如今再到宁大,梁晓声说很亲切。

    面对青年学生,梁晓声希望大家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他把有文化归结为四点:根植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想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要多读书。

    “一个人在成长中会遇到‘本我’和‘外我’的冲突,如何平衡冲突带来的影响,只有读书。”梁晓声说,读书并不是读小说,书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沉淀。

    梁晓声把小说比喻成“通往阅读的桥梁”,不是目的地。“45岁以后,我就不怎么大量阅读小说了,但是我天天读书,我看西方文学史、哲学史、西方科技史,更不要说中国传统经典孔孟老庄了,《三字经》,包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都会读。”梁晓声说。

    近年来,网上出现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国民性的贬低,让梁晓声很愤怒。

    “外国小说是金镶玉,中国小说是土坷垃,我倒要看看是不是这样!”梁晓声开始大量阅读国外经典作品。英、美、德、俄;小说、诗歌、哲学,他看了个遍。

    “看完之后我得出个结论:中国文化、中国的小说不比外国差,世界文化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梁晓声列举了鲁迅、柔石、戴望舒等一批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也向青年学生介绍了革命先辈创作的优秀作品。“19岁的周恩来写出《大江歌罢掉头东》,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叶挺在牢房写下《囚歌》,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梁晓声希望同学们不要被网上的某些言论“带偏”,要多读书,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有信心。

    宁大校长是《人世间》剧粉,现场提问

    讲座结束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相较于分享自己的感悟,梁晓声更愿多花时间与青年学生交流。

    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已经一年,但热度依然不减。高校学子的问题大多围绕这部作品展开。据了解,《人世间》的观剧人群中近半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位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说,小说中的故事虽然和自己不在一个时代,但读起来感觉非常真实,这让她体会到现实主义作品的独特魅力,是玄幻、武侠、穿越小说所没有的。

    “我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和他们(笔下的人物)又在一起,又经历了一遍这些事情。”梁晓声说,创作是作家和自己的对话。

    之后,梁晓声又分享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具有社会批判、宣传、审视自我‘照镜子’的功能,还有温暖人心的功能。我在读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时,有一种作家与芸芸众生促膝交谈的温度。”梁晓声说,现实主义的作品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接下来他还有两部作品拍成电视剧。

    “为什么周秉义和郝冬梅的双方父母,最终也没能见上一面?”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也是《人世间》的“剧粉”,现场提问,把气氛推向高潮。

    “我极愿意回答你的问题。”梁晓声幽默回应,解释了电视剧中令人不解、颇为遗憾的这一剧情。

    梁晓声长达两个小时的分享和互动,让宁大师生受益匪浅。最后,蔡荣根代表学校向他赠送越窑青瓷礼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