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31日上午,在美丽的东海之滨、钱湖之畔,2023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拉开帷幕。 |
向东是大海,逐梦创未来。 10月31日,2023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启幕。它包含40项主体活动,以及精准揽才、高端研讨、产智合作、大赛选才、开放互动等5类专题活动,形成全城联动、全域覆盖、各具特色的系列专题活动体系。 我们经常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小到企业间的竞争、大到国家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重视人才的传统?人才对国家、社会和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选取三个例子解读有关人才的思想之源、含义之变和现实之力。 主讲人 宁波市五乡中学 陈欢夸 从“百家争鸣”看人才与国运兴衰 中华民族历来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滥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中国人的人才观也大致形成于此。一说起百家争鸣,同学们脑海中立刻呈现的画面是不是一群学者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其实不完全如此。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道、法、墨四家就在求贤择善、爱才用才问题上达成少见的一致。 儒家有“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尊贤使能,俊杰在后”的名言,《礼记》中也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奉为“大道”。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墨子》一书将《亲士》即“亲近和重用有才能的士人”列为第一篇,并指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长之”。即便是与上述三家格格不入,主张“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家,也劝导人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先秦诸子百家为何会有这样的共识? 归根到底,这与当时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形势有关。各派学者均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各国统治者重用,以实现各自的政治抱负。一时间各国贵族麾下门客云集,先有管鲍之交传为佳话,后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商鞅、吴起、邹忌等受到重用,使得变法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为了对抗强大的邻居秦国,韩国派水工郑国前往秦国修渠,本为“疲秦之计”,事情败露后秦王嬴政本欲杀之后快,李斯及时上《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最终让秦王收回成命,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此后,历年明君均重视人才,萧何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唐太宗重用魏征这样故事不断上演。然而,封建时代的人才观终究过于狭隘,近代中国的沉沦某种意义上讲亦是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所导致。 从美第奇家族看人才与历史进程 说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美第奇家族肯定绕不开去。这个听起来挺“没底气”的家族,其实豪横得很。美第奇家族是13至17世纪期间称雄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家族三代人专注于银行业、羊毛加工和国际贸易业,同时专注于用最大的财力赞助人才,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在美第奇家族资助的名单中,有马萨乔、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但丁、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薄伽丘、马基雅维利、伽利略…… 美第奇家族第二代统治者科西莫建立了“柏拉图学院”,他认为“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第三代统治者洛伦佐创办了雕塑学院,15岁的米开朗基罗从这里走上了雕塑道路。伽利略在发现木星的四颗小行星时,曾将它们命名为“美第奇星”,因为美第奇家族赞助过他的科学事业。 美第奇家族赞助培养的众多艺术天才和个性张扬的思想家,在中世纪的黑暗夜空中留下了一连串绚烂夺目的伟大作品,以至于有人评价说美第奇家族“买下了半个文艺复兴”。而正是文艺复兴,促成了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发现”和“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时代的到来,它还引发了欧洲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历史绝少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其既定走向,却会因为一群人,一群能力出众的人才而扭转大势。虽然美第奇家族最终走向没落,但受他们奖掖的这批文艺复兴健将,无疑成为了改变欧洲历史进程,推动世界历史进步的重要因子。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迫切,人才的定义也不断拓宽,除了政治和文艺人才,商业和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杰出工匠也成为各国人才库的重要组成。 从古今宁波看人才与城市发展 四明大地,自古人才辈出。两宋以降,宁波所在的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科举人才的高地。明清两代,宁波共产生1325名进士、7位状元,进士及第人数居浙江省前列。王阳明和黄宗羲,无疑是明清时期的宁波思想界最闪耀的“双子星”。这些士人的成功,又对家乡学子起到了示范、激励和反哺的作用,促进宁波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康乾时代,宁波的人地矛盾突出,由此逼出“商业移民”,加之近代宁波率先开埠,新式学堂迅速普及,留学教育蔚然成风——一大批宁波人怀揣着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使命,背井离乡,负笈远游,在外打拼或者求学,涌现出了一大批商业和科教人才。 这一时期宁波人才的外溢效应明显:宁波帮商人曾经叱咤上海滩和香港,足迹遍布海内外;民国以来,蒋梦麟等众多宁波籍校长执掌着一批国内著名高校;童第周等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优秀宁波籍科技人才,在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埋头研究,他们中的很多人如今都已成为两院院士。在宁波完成基础教育的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受浙东文化浸润的宁波人才善于知难而进,亦懂得知恩图报。有着80多年历史,至今横跨在奉化江上的灵桥,就是老一辈宁波帮商人反哺家乡的物证之一。1984年,在邓小平发出“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重要指示后,海外宁波帮纷纷行动起来,为家乡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和项目。在以包玉刚为代表的宁波帮人士接力支援下,宁波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横空出世,如今已迈向“双一流”高校的行列。犹记得,在创校之初,卢绪章对着首任校长朱兆祥说:“办事情总要一个有贝之财,一个无贝之才。无贝之才可以生出有贝之财。办大学对于宁波开发来说太重要了。” 如今,宁波已不满足于本土人才的留用,而是通过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让各类人才奔“甬”而来,双向奔赴、双向成就。正如市委人才办负责人所说:“宁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让人才向往、更能成就人才。我们诚邀全球英才做宁波的‘城市合作人’,在精彩宁波成就更加出彩的非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