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大船、造抹香鲸博物馆……

这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很有特色

▲孩子们在造“大船”。
▲“赛船”比赛现场。

    11月7日,象山县海韵幼儿园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赛船”比赛。这些“船”是由一群大班的孩子用易拉罐、塑料瓶等物品制成的。近150个瓶瓶罐罐做成的船,花了孩子们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给“船”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船”在水上漂行,想象力的“大船”也开进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

    造船、赛船只是海韵幼儿园海洋课程中的一部分。办园20年来,该幼儿园围绕海洋文化、渔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实地参观大船下水,孩子们想“造”自己的船

    今年9月,杭州亚运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对家门口的帆船比赛特别感兴趣。刚巧,有个孩子的爷爷是造船师傅。该园便巧借家长资源,组织孩子走进船厂,实地参观“大船下水”的场景。

    “大船前面窄,后面宽”“船的重心在中间”……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记录大船能在海面行驶的奥秘。一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造一艘自己的大船。

    “这个过程都是自发的。孩子们看到帆船比赛,对船产生兴趣。然后实地探访大船,激发了想要造船的念头。”副园长章黎虹介绍。

    孩子们开始选择材料,自行分成几个小组“造船”。他们根据生活经验,用瓶瓶罐罐、泡沫板等一些浮力较强的物品作为原材料,一天完善一部分,一个月后,几艘“大船”像模像样地诞生了。

    “哪艘船可以下水?哪艘不可以下水?”“谁的船跑得快?”比赛前,孩子们围拢在一起讨论,对这些“船”寄予了厚望。

    “大船”下水后,为了让自己制造的船开得远、跑得快,孩子们想出各种方法。有的紧跟在大船后面,不停地拨水,让大船随着泛起的波浪快快向前;有的不停地吆喝“快,快,快开”,吆喝声随着泛起的波浪越来越响亮。

    “我发现,如果没有发动机,可以用手去拨水,这样船会前行得更快。”大三班的李青泽说。

    “大船比小船更稳!”同班的陶奕辰补充。

    章黎虹表示,孩子们的经验在造船和“赛船”的过程中得到了积累和巩固,“这就是我们的‘大船下水’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生活化、活动课程化的特点。”

    巧借渔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园本课程

    “大船下水”课程是海洋课程体系的一个缩影。据悉,海韵幼儿园从2004年办园之初,就非常重视将渔文化、海洋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章黎虹介绍,刚开始的时候,园本课程中就有一个“感恩渔民”的专题。象山人,靠海吃海。不少孩子的家人或亲戚就是渔民,所以幼儿园会借助家长资源,邀请渔民来参与幼儿园的课程。

    “渔民们对于家乡深厚的情感,也在缓缓的讲述中传递给了孩子们,特别是渔民爷爷,不但会讲民间传说,还会讲出海捕鱼时遇到的困难和趣事。通过与祖辈的面对面交流,孩子们感受到家乡人的勤劳、勇敢,也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章黎虹说。

    随着活动增多,课程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孩子们分批走进了文化展览馆,影视城的非遗馆、剪纸馆,也参加了人民广场的非遗集市,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蕴含着大海的气息。

    据悉,象山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刺绣、船模之类的手工艺,还有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如鱼丸、洋糕,还有民俗活动,如庙会、祈雨,还有走书、唱新闻等曲艺。老师带孩子们一一了解,并开发了鱼灯、鱼拓、鱼网等园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授课。“所以,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提起渔文化,总能说出几个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来。这就是属于家乡的印记。”

    因抹香鲸搁浅,幼儿园多了个“博物馆”

    该幼儿园的海洋课程不止于传统的非遗文化、海洋文化,生活中与大海有关的种种事情,都是课程的初始资源。

    “我们幼儿园有个抹香鲸博物馆,因为一年多前,一头抹香鲸在象山海域搁浅。我们觉得消防救援人员奋力营救抹香鲸、保护海洋动物的行动,对孩子而言很有教育意义,所以打造了这个博物馆,希望大家对抹香鲸有更多的认识。”章黎虹说。

    孩子们和老师通力合作,共同制作了抹香鲸模型、绘本和海洋生物标本,并陈列在馆内。墙上还张贴了许多关于抹香鲸的知识。用木板摆放出抹香鲸的轮廓,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抹香鲸的庞大;被告知70吨重的抹香鲸相当于上千个成人的重量,孩子们对营救抹香鲸的难度有了概念。

    “很多抹香鲸搁浅是因为吃了海洋里的垃圾”“我们一定要保护海洋环境,让抹香鲸有一个干净的家”……孩子们通过打造“抹香鲸博物馆”,有了自己的感悟。

    “课程资源从生活中来,并与孩子们的经验相连,最终反哺生活。”该园园长欧赛萍说,抹香鲸博物馆建成了,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孩子们对抹香鲸的思念、对呵护海洋生物的承诺,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海韵幼儿园二十年如一日地开设海洋文化课程,体现在孩子身上最明显的特点,并不是他们的鱼拓技术有多好,更不是他们的造船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爱护大海、热爱家乡。

    “‘保护大海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大海就是我的家乡’,孩子们会很自然地说出这些话。这也是我们海洋课程的最终目的,把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根植于心。”欧赛萍说,在建构课程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将象山和大海联系起来,让小朋友与大海产生情感联结。

    ●专家点评

    大海洋视域下的 幼儿学习模式

    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幼教教研员 张宇红

    幼儿园课程根植于现实的生活和文化,因而具有在地性,能让幼儿产生在地感。

    海韵幼儿园立足幼儿的现实生活,扎根本土海洋文化,活用在地资源,创生系列海洋文化课程,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身心发展。这也是象山学前教育秉承“大海洋视域下幼儿全景学习模式”价值追求的很好体现。

    海韵幼儿园作为宁波市课程建设首批品牌园、县海洋课程的实践园,20年来,充分站在儿童立场去审思园本课程建设的经验、方法和路径,充分聚焦儿童经验去审视园本课程建设、师幼互动质量,充分关注儿童本位去审核课程质量的生态系统。抓住亚运会、抹香鲸搁浅等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儿童探究,通过建立一个全方位、全链条、多感官、全过程的学习路径,引导儿童展开深度学习,促进幼儿愉悦的学习体验,促成儿童核心经验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课程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尊重、追随并支持幼儿去感知和体验生活,看世界的多元性,逐渐积淀县域幼教特质的海洋文化和精神内涵。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