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伟忠 |
 |
董君武 |
 |
王盛之 |
 |
陆松波 |
 |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纸为媒”工坊里学生在创作。学校供图 |
深度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宁波基础教育这么做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做好其中的早期工作和奠基工作,引发了诸多思考。来看看宁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横向融通纵向贯通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宁波是著名的“院士之乡”,目前共有宁波籍两院院士121位,他们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独特的个人天赋以及不懈的努力。如何复制这种成功,让更多人受益于这种教育环境,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宁波一直在赓续“院士精神”,努力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15年,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市科协启动实施“科技新苗”计划,通过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专业的科技培训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等方式,为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截至目前,已有近400名优秀高中生参与该计划,共确立了66个科研项目,其中诸多佼佼者已在全国赛事中崭露头角。 11月6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宁波的高二学生姜飞羽和王杨程通过海选,成为110名科学青少年中的两名,得以参加此次盛会。他们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等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两名同学能够通过选拔的起点,正是源于他们参加的一个科技新苗项目——《要的就是这个“饭儿”》。 2021年,科技素养大讲堂应运而生,市教育局、市科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推出科技学术会议、院士报告、夏令营、论坛等多种科技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实质性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 此外,宁波稳步推进学术型高中建设,通过设置丰富的学术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与大学接轨的教育资源等方式,为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今年10月,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科协联合出台《宁波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提出要抓好三个“一体化”,即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家校社科学教育一体化、校内校外科学教育一体化,从而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能力和培养能力。 11月1日,在2023科教融汇与人才发展系列活动开幕式上,由宁波市教育局牵头,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发起的“宁波未来科学家”联盟成立,旨在建立起大中一体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 学术性普高的探索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有多大的作用?效实中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在母校110周年前夕,写了一篇文章《怀念母校效实中学》。他在文章中说:“高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数学老师蔡曾祜,号称‘蔡代数’,他因材施教,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组,每一组做的习题难度都不一样。我原来分在第3组。但有一次考试,全班一共只有3个人及格,有两位同学得了60多分,而我居然以70多分的成绩拿了全班第一名。蔡老师很生气,在上课时把大家训了一顿,却把我表扬了一番。这位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大家都很尊敬他。他不轻易表扬人,我在班上是第一次受蔡老师表扬,这一表扬,我感觉到热血沸腾、备受鼓舞。从此我学习代数非常投入,不久就产生了兴趣,信心也日益增强,成绩也突飞猛进。” 胡思得院士说,他非常感谢中学的各位老师,高中阶段所培养出来的学习潜力、兴趣和信心,对他后来在大学里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状态也有很大帮助。 效实中学党委书记王贤明在梳理学校100多年校史和校友们后来的发展后发现,对教育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会让老师保持内心的平和,让学生保持思想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面向不同的个体,在统一化的教学之外,施以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教育支撑,从而让学生在自己所热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曾说:“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学校,除了北京大学之外,就数我的中学——浙江宁波中学了。”在王阳元院士的回忆中,地处甬江之滨的宁波中学以学术自由、治学严谨著称。王院士在中学时期写过一篇作文《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当时,他就确立了要成为一名原子物理学家的志向,并给自己起了笔名“宇耕”,意即宇宙的耕耘者。 进入新时代,宁波中学明确了建设一流学术高中的目标,致力于让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学校以“品学共融、个性发展”这一课程理念为核心,构建了“智、意、趣”三位一体的学术课程体系,还与12位清华、人大、中科大青年博士签约,构建宁波中学“博师”科学素养专业课程,让他们和学生一起分享成长历程、科学视野、研究思维。 宁波自2019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宁波中学、效实中学、鄞州中学等学校在学术性普高的道路上,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着各自的探索。 义务段学校的使命 呵护好孩子的想象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把底子打好了,把孩子的创新思维激活了,就会给高中、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输送源源不断的科技新苗。”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陈伟忠认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呵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有一幢2万平方米的综合楼,这里是艺术+科技+综合实践的天地。其中一层有9个工坊,以“纸为媒”为主题,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参与折纸、纸塑、古法造纸等创意活动。初中部的“异想天开”课程,整合美术、劳技两门学科,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同学们需要搜集生活问题、寻找合作伙伴、征集解决思路、进行创意设计、制作生产、设计包装,直至开展市场销售。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孩子们的创造潜力在玩中、在兴趣爱好中、在自由环境中被激发、培育。 海曙中心小学致力于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学校开展自主选课、混龄学习以及各类社团活动,从中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习得自信心,展示进取心。各学科教师通过合作教学、共享资源、交流实践等方式构建开放、协调、联动的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学生在校六年,必会经历校本化和社会化的博物馆、科创室、农科所、养殖场等与科技、历史、人文、艺术等相关的30个以上实践基地的学习。 校内建有博物馆探古中心,构建了“考古遗址展示、综合实践课堂、校史教育”三位一体文化空间,开启融汇古今、指向未来的项目化学习,并有宁波博物院、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院的院长作为智库专家。学校还成立了“院士科普站”和“王建宇科创实验室”, 在这里,学生设计与组装机器人、检测与适配传感器、编制与调试程序……将自己的想法作品化,提高了独立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个学段相互衔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涵养一片沃土,宁波还在不断探索的征途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