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来“儿童友好”学校怎么建?

市教育局组织编制的这份《指南》一次性说透

校园里的文化长廊建设(资料图)。

    未来儿童友好学校是什么样的?从“标配”到“高配”,校园空间如何打造?家长心中的疑问都将有明确答案。

    11月27日,从宁波市教育局传来消息,《宁波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指南(试行)》(下简称《指南》)已于近日印发。今后,无论是学校的规划布局、空间设计还是设施设备改造、校园文化构建等,每个环节都将有规可依。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华井田

    A

    探索建立儿童参与

    学校事务机制

    建设儿童友好学校,是宁波市推进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举措。

    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编制的这份《指南》,旨在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学校空间、设施、制度、氛围等软硬件建设中,以“安全、绿色、趣味、人性化、无障碍”为设计原则,指引学校开展适儿化改造提升,实现“理念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氛围友好”的儿童友好学校总体目标。

    全文近2万字,信息量大。《指南》反复提及“儿童优先”“1米高度看世界”,探索建立儿童参与学校事务机制,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学校建设、学校治理,畅通儿童“发声渠道”。在制定学校各类空间与设施建设标准、技术时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和活动需求,让儿童参与到学校发展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

    《指南》还提到,学校设立儿童观察团、学生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听取儿童意见和建议。鼓励儿童自主管理,参与校园设计、设备设施改造和环境布置。推进儿童参与校规、班规、校舍舍规的制定。这些举措也是儿童友好学校建设的最直观、最重要的标准。

    B

    为校园增添活力,这些空间都能做“加法”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校园空间如何做“加法”?《指南》提供了新思路,从屋顶空间到地下空间,从教学楼、食堂等区域建设到设施设备配置,每一个环节设计不仅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同样也需要关注儿童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对话,实现对儿童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

    《指南》提到,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合理利用屋顶空间,设置屋顶活动广场、露天看台、屋顶花园、屋顶农场、屋顶体育场等活动场所,提供儿童学习、交流、互动、休憩、娱乐等空间。屋顶宜适当配置移动花箱、座椅、太阳伞等设施,以满足儿童课外学习、观赏、休闲活动需求。

    地下空间设计宜利于鼓励儿童参与,展示儿童创意作品,激发儿童参与性和创造力,增强地下空间创意性和趣味性。地下空间作为学校交通集散场地时,宜根据不同年级设置等候区,每个等候区可设计不同的色彩、小品、休息区,营造有趣味和活力的空间环境。

    建议教室走廊、建筑连廊、风雨连廊、文化长廊等学校廊道结合校园文化设计建设,为儿童学习、展示、沟通和互动提供场所。按规定标准配置照明、多媒体、课桌椅、体育器材、直饮水、垃圾分类等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保证适应儿童需求。在人员密集室内空间宜增设空调、新风系统,按照标准设置单人分隔如厕空间,提升学生舒适度和体验感。

    《指南》适用于所有新建、已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等。根据目标,宁波市儿童友好学校将努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争当浙江省儿童友好学校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

    C

    传承历史文化,从严控制学校迁建、拆除

    “儿童友好”校园如何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空间布局中哪些小细节是不能忽视的?《指南》结合宁波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实际与特色,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

    环境对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以及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指南》提出,学校在选址、规划和建设时,应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校友等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内生文化因素建设校园风貌,保留校园历史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妥善保存校园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迹和古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与修缮。从严控制学校迁建、拆除。具有历史意义的校园文化应一代代传承,埋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另外,针对校门口“潮汐堵局”,《指南》建议,今后,新建校区因地制宜建设智慧接送系统;已建校区应充分利用就近的公共停车场或在校内设置相关区域等方式,满足家长上下学接送。学校应设置合理的循环行车路线,实行人车分离。校园空间应形成完整、安全的儿童步行网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