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应对意外? 自救互救技能比赛举行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伟)11月30日下午,镇海区教育系统师生自救互救技能比赛在古塘初级中学举行,初中组、高中组共15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由1名教师、4名学生组成。

    比赛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技能操作部分,包括了伤员现场急救和场景演练。伤员现场急救要求5分钟内完成,包括心肺复苏、头部帽式包扎、异物扎入大腿的包扎、前臂闭合性骨折固定、烧(烫)伤的应急救护等。初中组心肺复苏由教师操作,高中组由抽签决定1名队员操作,其他4项技能操作也由抽签决定。场景演练从交通事故、火灾、踩踏等六个场景中抽签决定比赛场景,团队合作完成。

    现场,来自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担任裁判,他们从参赛人员的安全意识、伤情判断、呼救求援、救护操作、人文关怀等指标,根据评分要点进行评分。

    在现场的浙江省红十字一级应急救护师戴远波告诉记者,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自救互救教育非常有意义,但因为中学生是未成年人,首先要有自身安全防护和环境安全意识,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确保救护环境安全,再判断有没有救护的能力。

    实际上,不少学校也将应急救护技能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此次比赛承办学校镇海区古塘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峰介绍,学校将自救互救教育纳入了学校“担当教育”体系之中,课程由体育老师和拓展课老师搭配来上,课时安排由体育的健康课和拓展课组成,初一初二年级完成8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考核合格的由学校红十字会颁发证书。为什么要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杨峰说,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能力。生活中,运动会受伤,意外也会受伤,首先要学会自救,有自救的本领了,也就更能理解人身安全的重要意义了,遇到危险也更加知道该如何紧急避险了。这对于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自救能力,再引导孩子们进行互救,也是担当精神的一种体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