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有效积累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李芸霞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积累做了明确要求,同时也凸显了积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中的积累是方方面面的,诸如习作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写作方法的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积累等等。本文结合笔者的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就不同学段的积累,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为学生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优秀习作打下基础。

    一、积累什么

    根据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积累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侧重于词语的积累,第二学段(3~4年级)的积累要从词语过渡到语言材料(即从词语到句段),第三学段(5~6年级)的积累要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侧重于习作素材的积累。

    这三方面的积累贯穿于整个小学六年的习作教学中,三者在三个学段中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关联,螺旋式上升。

    二、怎么积累

    如何进行有效积累,方法众多,以下这三个途径可作为三大抓手,分别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各有侧重。

    (一)采蜜本

    传统意义上“采蜜本”在促进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积累方面一直发挥着切实且可持续的效果。在第一学段建议每个学生都能拥有“采蜜本”,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本,阶段性地去摘抄,在摘抄之后加以理解。

    1.摘抄词语

    对于课内所学的生字,教师扩上尽可能多的词语,让学生在理解课内所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积累课外的词汇,既能让学生活学活用生字,又能大大地拓展学生们的认知空间。

    2.口头造句

    在摘抄的词语中,阶段性地要求学生进行口头造句。因为第一学段的学生受限于识字量少的问题,同时遵循语文训练从说到写的规律,所以口头造句的效果会优于书面造句。

    口头造句的训练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教师示范造句,学生模仿;教师给出半个句子,学生进行补充;还可以稍微提升难度,给出词语后再加上某个限定的场所。如用“全神贯注”造句,给出不同的场所“教室”“公园”“图书馆”“电影院”……这样的口头造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造句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3.在写话中运用

    这是一个从摘抄、理解到口头造句,再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外部影响到内化吸收再到创造性地使用,极锻炼思维能力。对于个别学生恰如其分的运用,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调动学生对积累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对在习作中将积累的词语学以致用有一个正确的感性的认知。

    (二)语言材料交流会

    这个抓手比较适用于第二学段。他们对于语言材料的认知已经从词语到句式,从句式到段落,从段落到篇章,所以此阶段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十分丰富,从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到一个句式的表达效果,再到谋篇布局的精心设计。结合第二学段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写批注的教学要求,建议开展定期的语言材料交流会。

    1.互动交流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材料交流会中来。可以按照学号轮流,也可以按照语文教材、课外阅读、生活实践、课程整合分组来进行。而交流的内容不受限制,只要是语言材料的范畴都可以。建议一天当中抽出5—10分钟来进行,长时间坚持,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有学生交流《水浒传》中有个性特点的外貌描写“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眼点漆。唇方耳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平顶,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因为这个交流会可以是互动的,在学生说出一段人物的外貌描写后,可以让下面的学生猜猜这个人是谁。整个交流会趣味盎然,学习氛围浓厚。

    2.月报刊登

    在每日交流之后,每周选出特别出彩的一个同学,当选“每周交流之星”。在一个月之后,就会有四个胜出者。在给予表扬或奖励的同时,请这四个同学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成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编辑发表在班级月报中。用这样留有痕迹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给全体学生导向性的引领。

    3.在写作中运用

    积累语言材料固然重要,但如果只积累不运用,只积累不表达,就犹如学游泳不下水,取到了水却不灌溉田地一样。积累语言材料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积累所得更好地运用,变“积累”为“表达”。教师可建议学生在日常的写话训练和单元习作训练中,将积累所得运用在习作中的点,在旁边做批注说明,特别优秀的做另外的加分考虑。

    (三)素材日记本

    素材日记本就是将写作素材和日记这种文体形式两者相结合。结合现在的教学实际,很少有学生能坚持天天写日记,而素材日记本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对写日记的顾虑和担忧。这个抓手比较适合在第三学段的学生中开展。

    素材日记没有字数限制。一般日记最少也需要200字,而素材日记只是要求学生把一天中认为日后有可能写成作文的材料记录下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个字。比如,“今天托管班时,我和某某因为一支水笔吵架了。”“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有不少骑电动车的人没有戴头盔”……

    传统教学中,如果是老师布置的日记,批改时总会给个等第或者分数的评价。而素材日记,教师在检查时只是给建议或评语式评价,大大减轻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比如,教师看到了前面和同学吵架的素材,就可以写道:“想想怎么去和解哦!”看到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素材,可以这样写:“可以做个小调查,期待后续的研究报告!”教师这样的引导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尊重、信任和期待,他们会比较乐意地接受,且后续会有发展性的结果。

    素材日记积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可以进行归类整理;选中素材日记中的某一个内容进行再现再梳理再创作,就相当于一名裁缝利用现有的布料设计剪裁服装,非常有成就感。在尝到几次甜头之后会深深爱上素材日记。且素材日记的使用寿命很长,不局限学段,合适的素材可以同时用在很多不同主题的作文中,只要写的时候侧重不同即可。

    1.天天记和阶段性练笔相结合

    因为对素材日记几乎没有什么硬性的要求,所以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素材日记并不是太重的负担。在一个阶段的时候,比如一周或两周,要求学生从这个阶段的素材日记中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练笔,题目自拟。

    从素材到成文习作,这个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操练,且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会做这个“裁缝”,而不是对着一堆布料无所适从,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在当了几次成功的裁缝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升级版的训练。这个训练点就是对这篇练笔进行命题拓展。比如,上面提到的吵架这个素材,原来的命题是《一支水笔的风波》;之后还可以命为《化干戈为玉帛》《痛心的领悟》《发生在托管班的一件事》……将命题一打开,学生会发现,同一个素材在今后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中都能用到,真正感受到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素材,我笔写我事,我笔抒我情的强大魅力。

    2.规定内容和自主内容相结合

    素材日记的内容以学生自主发现素材并记录为主,同时也夹杂着记录一些规定的内容。特别是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啦,劳动教育的某个主题啦,美术课上某一次创作啦……

    在自主记录素材时难免会有一天下来平淡无奇,几乎没有任何不一样的事情发生,没有值得作为素材去记录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建议学生写当天看课外书的某一点感受,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压力也大大减轻,也就避免“开天窗”了。

    3.全方位运用和评优相结合

    建立素材日记本的初衷就是为学生习作服务,因此用好素材日记,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日记的功能是教师在建立素材日记本之后重点要考虑的,也是特别需要花心思去设计的。

    因为有大量的鲜活的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素材作为背后的强大支撑,所以学生的佳作会全方位地涌现,甚至出现井喷。教师要适时地点评、鼓励,并指明下阶段可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学有成效,写有方向。

    三、总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在平时将有效积累渗透在方方面面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在多种感官的互动中积累,并最终变“积累”为“表达”,方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习作,在习作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