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小浃江小学 孙剑平 【摘 要】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本课例以“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为主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目标的统摄下,将教、学、评三者贯通,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持三者的协调一致,以此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寻找路径。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教、学、评一体化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为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本文以“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为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探索。 二、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课堂活动应是在教学目标的统摄下,确保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笔者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保持一致(见下图)。评价任务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确定,先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再通过小组交流,组间互评,教师追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设计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溶解现象 【导入】:播放视频,介绍多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发学生探究溶解奥秘的热情。 【学习任务1】:根据生活经验和视频介绍,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评价任务1】:诊断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水平。以下是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 生1:食盐、白糖在水中消失不见了。 生2:生活中红糖也可以融化在水中,而且还让水变成了红色。 生3:米粒在水中完全没有变化,咖啡粉在水中可能只融化了一部分。 (二)厘清完全溶解概念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解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且三年级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也比较欠缺。为了后续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本环节有的放矢地安排了如下学习任务,并设置相应的任务支架(见下图)。 学习任务设计思路 【学习任务2】学生进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讨论交流完全溶解的界定。 学生进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选取两张有代表性的液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进行深度追问,帮助学生厘清完全溶解的界定,为后续的设计实验和实施探究打下基础。 【评价任务2】诊断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现象的对比判断和描述完全溶解的溶液特征,发展学生反思实验细节的能力。以下是教学过程中,不同水平学生的表现。 水平1:完全溶解后的液体是澄清、透明的。 水平2:小苏打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且完全溶解后的液体是澄清、透明的。 水平3:小苏打可以溶解在水中,完全溶解后的液体是澄清透明的,另外一杯里还有一些粉末,可能跟实验时搅拌不规范等原因所致。 过程性评价说明: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1,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深入追问,学生的反思。本学习任务结束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水平3。即明确完全溶解的含义并能对实验细节进行关注。 (三)设计对比实验 新课标(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的探究实践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具有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定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关键问题的提出驱动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设计,帮助学提升思维。在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见下图),以期更好的达成课程目标。 对比实验设计思路 【学习任务3】能在教师关键问题的引导下,设计对比实验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观点分享,组间交流补充。教师适时进行关键问题引导(见下图)。使学生能从深入分析方法和细化步骤的角度,建构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实验思维的进阶。 关键问题的设置 【评价任务3】诊断学生能否根据实验目的从比较的角度设计实验,促进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深入思考,初步建立控制变量和防止干扰因素的实验意识。以下教学过程中,不同水平学生的表现。 水平1:只知道要一勺一勺地加。 水平2:能同时关注到单次加入量和加入方式。 水平3:能同时关注到单次加入量和加入方式,并且能够说出一勺一勺加的原因。 过程性评价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设计有初步的想法,且能够关注到单次加入量要一样和一勺一勺的加入方式,但对于为什么要一勺一勺地加这样的实验方法没有深入的思考。在教师的关键问题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解释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勺的原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和防止干扰的意识。 (四)探究比较溶解能力 【学习任务4】学生自主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汇总数据并研讨。 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探索和交流讨论,学生代表汇报分享;组间差异性数据讨论分析。 【评价任务4】诊断学生能否严格按照实验方法和流程开展实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证据意识。 水平1:不能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 水平2:能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 水平3:能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结论。 过程性评价说明:在此环节大部分学生能严格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开展实验,并能有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个别小组实验失败,通过学生汇报和师生交流,促进反思,提升认知水平。 (五)学以致用 【学习任务5】比较白糖和味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一说你会怎样做,并在课后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组间观点分享,制定初步的实验计划,最终教师肯定并总结实验的设计思路。 【评价任务5】通过学以致用的任务,巩固学生对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的理解。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实验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以下是教学过程中,不同水平学生的表现。 水平1:只能零散说出实验步骤。 水平2:能完整详细地说出实验步骤。 水平3:能从对比的角度,说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过程性评价说明:在此环节大部分学生能较为完整详细的说出实验步骤,对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也有一定的关注。但有小部分学生仍没有设计对比实验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间的补充完善,促进这部分同学反思对比试验的关键-控制变量,从而提升认知能力。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教、学、评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课例以素养为导向,将教学评三者融会贯通,设计符合学情的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划分,并以此为教学起点,通过小组交流、组间补充和教师关键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认知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从本课教学效果来看,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关键问题引导下的方法和步骤设计,使学生在思维层面上的认知得以提升;同时进阶式的讨论交流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