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育分”走向“育人”

全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研讨会在宁波举行

论坛现场。
缪华良
胡苗坤
周文叶
杜仕海

    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助力“双新”改革纵深,这是近几年教育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而这些目标,都指向了教育评价改革。它是引导教育方向的指挥棒,与是否能促成全面育人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12月7日,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研讨会在鄞州区堇山小学举行。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研室的领导和专家,浙江省各市、区教研室的教育同仁,以及来自全省的一线校长和老师们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他们交流各区域在评价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助力实现“评价赋能”“评价育人”。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A

    会议为何在宁波开?

    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取消了传统的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淡化学校之间和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

    一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开展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宁波一直走在评价改革的最前沿。早在2018年,宁波就率先出台了《宁波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2018版)》;2021年11月,宁波市教育局素质教育“五中心”成立,汇聚了全市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体育竞赛、艺术展演、劳动实践等数据,助力实现体美劳教育“一人一技”“一生一艺”;目前,宁波市已经成功获批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

    宁波市各小学依据学校特色与育人理念进行持续自主地深入探索:比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以表现性评价为抓手,推动学校综合评价改革的纵深发展;江北实验小学以评价赋能教学常规,系统优化学教评体系等。今年3月,市教育局出台《宁波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推进方案》并召开推进会,确定北仑区、慈溪市为市级试点区,确定江北实验小学等33所学校为试点校。

    B

    评价效率低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为本”评价改革的立足点,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是小学生综合评级的内容指向。表现性评价就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

    海曙区已连续三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表现性评价的专题研修班,并带领老师到杭州、嘉兴等地考察学习。在长期的观察与探索中,不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显现。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胡苗坤将萦绕在老师们脑海中的问题总结为四个:评价效率较低,信度不稳定,实施难度大,时机难把握。

    “如果老师们认为表现性评价的效率低,那其实是老师的评价素养较低。”胡苗坤一针见血,表现性评价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个老师设计出来的量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教师评价素养还不足以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没底,不知道哪节课、哪个科目适合用表现性评价。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是海曙区探索表现性评价的“领头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海曙区将镇明中心小学作为种子校,联合5所基础比较好的学校作为实验校,组建了表现性评价的项目组,让好的经验能够得以复制和平移。

    胡苗坤的分享与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缪华良的思考不谋而合。缪华良认为,教师首先要确立价值观。为什么教育要做评价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那么如何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呢?缪主任认为,是“教师培养要课程化”,“我们要基于区域教师评价素养发展需求,开发具有明确目标、适切内容、有序实施和恰当评价的评价研训活动课程。”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杜仕海表示,对于小学生综合评价研究而言,宁波有一些点上的经验,但面上整体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宁波将秉持项目化思维推动评价改革,以问题为始,以产品为终。最终的成果都指向‘教师工作思维和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营造区域良好育人生态,从‘育分’走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C

    表现性评价怎么评?

    “对表现的评价,就是表现性评价了吗?”“课堂上需要用到多少表现性评价才是合适的?”“我辛苦开发了一个评价工具,发现学生还是只关心结果,根本不care评价过程怎么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周文叶在报告伊始,便说出了不少在座教师的疑问和心声。

    表现性评价评什么?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评价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肯定不是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根据理解形成答案的、答案不唯一的,才适用表现性评价。如果这堂课,你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英文单词、学会计算,就不需要用到表现性评价。所以,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听有表现性评价是个好方法,就随便用。”这是周文叶在会上厘清的第一个问题。

    周文叶分享了国内外学者所著的关于评价改革书籍,包括《超越标准化考试》《新课程的22个关键词》《幼小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国际新视野》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解惑。她介绍了核查表、等级量表、整体性评分规则等几种评价工具,老师们要按照不同的人物类型和评价目的来选择工具。

    “如果你们发现,学生对你进行设置的考核量表没有半点兴趣,那一定是没有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学生没有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周文叶说,评分规则,应该由学生小组讨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形成对“好答案”的理解。作为老师,一定要用评分规则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所谓表现性评价,评的就是学生的建构性回答。

    当天下午,以非纸笔测评、分项等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主题的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宁波、杭州、温州等地的学校分享了各自的有益经验。

    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最硬一仗”,每一次的探讨都是对评价改革的强有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学校一线都需在评价改革上主动作为、精准聚焦,积极探索科学系统的改革机制。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