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培育尝试

——“孔子论孝”在《领会科学思维》教学中的应用

    宁波市效实中学  冯琪

    【摘  要】 《逻辑与思维》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思维的特征,领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取很重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论孝”的案例,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反思这一案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并且对学生的困惑进行了解答,使学生把握了科学思维的含义、特征和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关键词】 科学思维;逻辑规则;普遍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逻辑与思维》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思维的内涵和意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会列举科学史上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而笔者认为,考虑到《逻辑与思维》模块的特点,教师在案例应用的时候,如果能够侧重于剖析其中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科学思维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了《论语》中“孔子论孝”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孔子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剖析“孔子论孝”以领悟科学思维的内涵

    学术界公认,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厚的科学思维底蕴,这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息息相关。因此,笔者在课堂呈现了《论语》中“孔子论孝”案例,通过师生互动来反思、批判其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领悟了科学思维的内涵。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

    子曰:“女安(心安),则为之。”

    (宰我质疑服丧三年)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笔者问学生:“关于什么是孝,孔子的解释有什么特点?”学生认为孔子是在不同的人面前提出不同的要求。笔者又请学生思考:“孔子的回答是否明确了是什么孝?”学生均表示否定,笔者于是强调:“我们强调孝道,既然是道,就要有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而孔子仅仅将‘孝’理解为一些具体的行为,最后归结到‘心安’,而‘心安’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孔子没有揭示孝的本质,熟悉个别而缺乏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这就是‘孔子论孝’的思维方式。”

    笔者继续请学生思考:“‘孔子论孝’的思维方式仅强调因人而异,有什么缺陷?”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忽视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道:“科学思维要求人们遵循逻辑规律,保持思维一致性,而孔子的思维方式缺乏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根据需要来解释孝,如果推而广之,会导致机会主义。由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这就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怪异的现象,如一方面倡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一方面却又歌颂‘埋儿奉母’,双方都说是合理的,扭曲社会价值。”学生对此表示理解。然后,笔者进一步指出:“科学思维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规律,以达到正确的认识结果。而孔子的思维方式不追求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不进行‘追问’,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于是我们的祖先更多的只是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没有诞生现代科学。”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认识到“孔子论孝”所呈现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如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认识的结果往往是武断的、片面的,结论也不严密、甚至自相矛盾,因而不符合科学思维的要求。于是笔者顺势向同学呈现了科学思维的含义和特征: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它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学生就这样领悟了科学思维的内涵。

    二、剖析“孔子论孝”以领悟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笔者请学生关注材料中“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笔者问学生:“孔子说小孩生下来三岁才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就要对父母服丧三年,这一推理正确吗?”学生并不认同。对此,笔者补充道:“这两者并没有本质联系,但孔子为了说服别人,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把偶然巧合当成了必然联系,这显然是‘机械类比’。后世受到孔子的影响,也习惯于这种思维,如‘夫车有两轮,鸟有两翼,是故文武不可偏废也’,而车有两个轮、鸟有两个翅膀与人必须做到文武并重并无本质联系”。

    笔者又问学生:“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以‘大家都这样’来证明服丧三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一推理的论据是否充分?”学生也不认同。笔者补充道:“‘大家都这样’并不代表一定是正确合理的。大众评价在生活中可作为评判的一个维度,但是用以进行推理论证,则是不严谨的。”

    笔者再请学生思考:“宰我仅仅是质疑‘服丧三年’,孔子就推断他对父母不仁不孝,大家觉得是否合理?”学生都不认同,笔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孔子通过歪曲宰我的观点来谴责宰我,使他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这种思维显然是‘只有立场、没有是非’。”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有了如下思考:“由于孔子的思维方式缺乏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他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逻辑错误,无法把握新情况、更无法解决新问题”。由此,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思维对于提升思维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人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科学思维的价值,笔者请学生思考:“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注重私德而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古代中国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笔者进行了阐述:“这与‘忽视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社会公德强调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而私人道德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由此类推,我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崇尚礼治人治,而缺乏法治,也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关,因为法治强调‘统一标准和普遍原则’。而历史证明,只有崇尚公德和法治,民族才能复兴。”由此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思维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也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科学思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思维的价值。而同时,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质疑。笔者为解除学生的困惑,也为防止学生陷入科学主义的误区,向学生呈现相关案例,并进行解析。

    材料一: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英雄,但是他们的事迹更多的是神话,而且他们是否存在过,也没有定论。但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并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这是不是科学思维的结果呢?符合科学思维的要求吗?

    材料二:清明节前夕,某市委市政府为防止火灾等安全事故,经过与社会各界协商,决定将某些区域作为冥币冥纸集中焚烧点。然而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张无神论,党和政府允许民众焚烧冥币冥纸,是不是搞封建迷信、违背科学思维?

    笔者指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不仅在于中国国籍,更在于中国人有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这种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全民族的共同记忆所赋予的。经过长期历史演变,炎黄二帝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够增进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而且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由此可见,科学思维不是人类思维的全部,在社会某些领域存在其他思维,与崇尚科学思维并不矛盾。

    同时,笔者也指出,人类面临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科学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失去亲人的痛苦、比如表达对先人的怀念等,科学思维对此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然而人与动物不一样,人要追求精神的寄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清明节去上坟,给先人上香、焚烧冥币冥纸,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寻求精神寄托的方式,只要适度,就不能理解为搞封建迷信,更没有违背科学思维。

    四、结语

    《逻辑与思维》围绕着“科学思维”这一关键词展开论述,从内容识记的角度看,并没有特别的难度,但是要让学生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运用比较“正面”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内容,而笔者则采用“孔子论孝”这一略显“反面”的案例,通过师生交流对其中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并且对学生的困惑进行了解答,从而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思维的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