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是归属感,一是价值感。 面对刚入学的孩子,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到这两样东西,孩子身上很多不良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其中,花式表扬就是鄞州区惠风书院班主任汪静最常用、也最有效果的方法之一。 孩子的故事 迷茫的小6 入学报到第一天练习了排队。在大多数孩子都能找到位置的情况下,小6同学(化名)一直徘徊在队伍的旁边,同学提醒他,他挠挠后脑勺,一脸懵懂地说:“我不知道排哪里!” 开学后,小6同学让老师有操不完的心!所有本子都需要老师一一帮忙找。语文课了,桌子上干干净净,语文书呢?找不到了!弯下腰从杂乱无章的抽屉里找,找到了。放学了,一次次提醒他把本子放进书包带回家,可还是每天收到小6妈妈的信息:老师,孩子这个本子没带回家,那个本子没带回家。 今天水杯没带,明天雨衣没带,后天生字卡片落在家里了……更让人操心的是孩子的听课习惯和作业习惯了。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所有老师的指令他都自动屏蔽。作业没有老师盯着,就不动笔。老师的眼神稍一转移,重新回来就不再是前一秒的状态了。看来,我得利用五花八门的“彩虹屁”,努力帮助小6找到班级中的“位置”。 我的介入 努力寻找 小6的例外 温暖人心的小6 一日,我正在讲台前批改作业,突然小6同学跑到我面前,大声地说:“汪老师,门口地面很湿,小心滑倒哦!”这突如其来的温暖,竟是小6给的。一个不着调的男生,竟然还有这么细心的一面。我顿时心里一阵惊喜,这不就是我最近苦苦在寻找的机会吗? 我赶紧停下手中的笔,让孩子们坐好。站在讲台上,我把这件事告诉全班孩子:“这就叫‘心中有他人’,希望同学们都能向小6学习,给身边的人更多的温暖。”面对我的表扬和同学们钦佩的眼神,小6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沉浸在语文课中的小6 一日语文课上,我们畅游在拼音的世界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编儿歌,自己唱儿歌,记住这些拼音宝宝。 小6同学跑过来手舞足蹈地跟我说:“汪老师,你上的是语文课吗?我觉得应该是搞笑课吧!实在太好笑了!哈哈!”这小家伙竟把我的课堂说成是搞笑课,看来这堂课他是全程参与了。接下来的课堂里,我加强对小6的关注,一看到他专注的眼神,就立马表扬他;一看到他举起小手,我必定第一个叫他发言并给予表扬,我甚至还夸张地说:“小6,老师太喜欢上课专心听讲的你啦!你的上课专注力已经打败了很多同学,牛!” 帮班级搬报纸杂志 小6长得比较壮实,力气自然就大。一天,负责班级队报队刊发放的同学请假了,我瞬间就想到了他。没想到,小6一个人就完成了任务。我再一次用惊喜的眼神看着他,并用夸张的表情说:“小6,你怎么找到大厅的?惠风书院那么大,我们班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大厅在哪里呢!你是我们班的导航吗?谢谢你帮大家把这么重的一叠报刊搬过来,辛苦啦!”这时候的小6,满脸的不好意思,傻笑着说:“我以前去那里玩过的。” 每次看到小6的成长,我都不忘告诉小6妈妈。这些文字和语音不是笼统的,更多的是对每一个发生在孩子身上小细节的描述,它们带给小6妈妈满满的动力和期待。当然还不忘提醒继续努力,家校齐心,教育才能呈现最佳的效果。 他的改变 初尝成功滋味的小6 在一次语文课堂练习上,小6同学只错了两处,破天荒地得到了一个优秀,这比班级里好多孩子都来得优秀。我当即在班级里表扬了一番。还不忘叮嘱孩子的妈妈,回家加大力度表扬一下。 第二天,小6跑来我身边说:“老师,我觉得我最近进步很大。” “是啊,你的进步实在太大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呀?”我故作惊讶地说。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会好好写作业的。”孩子开心地说。 “嗯,肯定没问题的,继续努力哦,加油!”我拍拍他的脑袋,孩子高兴地走开了。 经过几个月的小学生活,小6渐渐融入班集体,寻找到了班集体带给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需要老师盯着完成作业,虽然有的时候还会拉下东西,虽然有的时候还会上课走神,但是小6已经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你看,中午的时候,他时不时地会捧起课外书静静地看着;上课的时候,一次次高高举起的小手就是最美丽的样子;作业书写不认真,被老师擦了,交上来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致了,再也不需要反复擦,反复写了;孩子妈妈说,小6在家里的作业速度越来越快了…… 班主任说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积极的表扬和暗示,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力量。 作为老师,首先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你的真诚,孩子能感受得到,从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其次,老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从一件事情、一个点、一个行为、一个习惯等,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将闪光点无限放大。 再次,针对性地夸奖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棒在哪里。 最后,不吝啬表扬,变着法子表扬。可以是惊讶的表情,夸张的肢体,真心诚意的感谢,甚至是发自内心的点赞。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同,被接纳。 帮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不妨试试花式表扬。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