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家长帮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扫兴式父母”,怎样才能不扫兴?

女儿送给张静波的母亲节礼物。

    这段时间,“扫兴式父母”多次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议话题。以知乎为例,“为什么父母总是很‘扫兴’”的话题拥有1112万人次的浏览量和1109个回答,而“做一个扫兴式父母,对孩子伤害大还是教育意义大”这一话题更是登上热搜榜第三。

    什么是“扫兴式父母”?当孩子怀着愉悦的心情,充满期待地与父母分享时,父母却总能一盆冷水把孩子泼个“透心凉”,久而久之,许多孩子不再主动与父母分享、交流,甚至成为父母口中那个“冷漠”“孤僻”的孩子。

    你身边有这样的“扫兴式父母”或“被迫冷漠式子女”吗?近日,记者采访了宁波部分读者,探寻“扫兴”背后的原因。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李臻 见习记者 石寅笑

    

    “扫兴式父母”的伤害

    有网友说,“扫兴式父母”是代沟的产物。而对28岁的李涛来说,“扫兴式父母”是他无法逃离的枷锁。

    李涛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在外地读大学,毕业后回到宁波工作。如今他却说,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回来工作。他甚至在毕业后选择出去租房住,也很少主动和父母联系。

    “刚毕业时,我很开心能在家乡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立刻向父母报喜,没想到他们一句话把我贬得心里拔凉。”回想起当初父母的“扫兴”,李涛至今印象深刻——“有什么可高兴的,肯定是同一批面试的人太差,才让你进去的。”

    这句话像一根刺一样,深深刺入李涛的内心,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如父母所说的那样差劲。

    从那以后,每次李涛在工作中有些成绩,都会选择在家里主动“闭嘴”,不与父母分享。既然分享换来的只是扫兴,那就“闭嘴”好了。于是,李涛成了父母口中“冷漠”的孩子。

    让矛盾彻底激化的导火索,是一次健康体检。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尽管口中说着不再与父母分享,但倔强的李涛,仍然希望在工作中多出成绩,向父母证明自己。但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拼命工作,让他身体出现透支。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检测出了脂肪肝和腰椎间盘突出。

    得知此事的父母冲进他的住处,但他们所做的并非关心,而是质问。“他们一个劲地给我下命令,‘你不准吃外卖!你要每天去跑步!你不准喝饮料!’”李涛苦笑着说,“我听着都觉得好笑,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我工作忙、没时间锻炼,但他们只会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他们要的不是儿女的幸福,他们要的是服从。我有时候都觉得,我只是一个他们想要的吉祥物,一个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乖儿子形象,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李涛说,尽管他很想听到来自父母的一句肯定,但他已经不奢望父母会做出改变了。那么,“扫兴式父母”真的不会改变吗?

    “扫兴式父母”的改变

    “70后”的张静波,曾经也是一位“扫兴式父母”。

    “我从小就是被这么教的,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差就要被批评。所以我女儿小的时候,我一直不太会表扬她,因为我心里的观念就是小孩子被表扬多了会骄傲,这样不好。”张静波说,自从女儿上初中,母女间的交流就越来越少了。一开始,她以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但时间长了,母女间的争吵越来越频繁,直到一次发生在母亲节的争吵,让她意识到问题也许出在自己身上。

    那时,女儿正上初二,母亲节那天送了张静波一对小玩偶。“收到礼物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很开心的,但是嘴上又习惯性地说‘买这个东西干啥,心思要放在学习上,你书读得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张静波没想到,此话一出,女儿立刻就发火了,还激动地控诉她只会打压女儿,“我女儿当时还说,‘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跟你说,你总能一句话让我立刻不开心,以后我不想跟你说话了!’我当时很震惊,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那一天,母女俩聊了很多。“她跟我说,妈妈,你知道有一次我跟你说3D打印的事吗?我当时刚知道3D打印是什么,跟你说起来的时候,其实很想你夸我两句。但你却跟我说,别把心思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上,多用在学习上。那句话一出来,我真的很失落。”

    自从那天之后,张静波变了。她试着去时不时夸女儿几句,试着不去说那些“扫兴”的话。很快,她发现母女间的交流慢慢多了起来,女儿也会在很多事情上咨询自己。去年,女儿考入了宁波大学法学院,张静波很欣慰。

    怎样才能“不扫兴”?

    “扫兴式父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愿意改变。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正是想做出改变的“扫兴式父母”,或是身边有想做出改变的“扫兴式父母”,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宁波市教科所研究员徐晓虹的建议值得一看:

    首先,变扫兴语言为正向语言,最好把它变成口头禅。

    “扫兴式父母”的口头禅往往会以打压和否定为主,但长期的否定与打压容易导致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这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的实验结论,即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放弃努力的心态。因此,家长们可以尝试正能量、激励性的口头禅。这样,不但可以让亲子间的交流不再“扫兴”,也可以通过提供正向反馈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勇敢挑战自我。不过,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表扬、过度保护,在表扬时可以指明孩子做得好的具体方面,强调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

    其次,提早预判并尊重孩子的情绪。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早,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都已经普遍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了,思想逐渐开始独立的他们也渴望被尊重,“扫兴式”的交流自然容易让他们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即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里,家长也应尽量让孩子畅所欲言,而家长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在和孩子交流时,要“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比如孩子分享了遇到的困难,家长可尝试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让他们像成人一样参与决策,从而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再次,家长要学会分离自己的社会身份与家庭身份。

    许多家长在外面是警察、教师甚至是单位的领导,回到家中不知道或难以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把家庭变成了另一个职场。正如上文所说,家长的社会身份自带的思维方式、说话用语、口气,会让孩子觉得压抑、无助。因此,家长要学会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区分开来,在外当职场精英,在家只当父亲、母亲。如果有些家长觉得这种转变比较困难,可以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暂的转换时刻,通过一些仪式感,如深呼吸、改变衣着等,来切断工作和家庭角色的联系。

    最后,家长要提高认知,保持好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学习心理学,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面对家教中的挑战,构建孩子的有效支持系统,和孩子一起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