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峰小学展示了“山海经”课程,并举办冬至集市。 |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郑侃轩 仇唯杰 杨阳)12月22日,学在山海之间·北仑区2023年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现场会在北仑区九峰小学举行。 未来学校是怎样的?未来课程怎样开展?未来学生如何培养……围绕着这些话题,相关领域专家,北仑区各中小学校长、分管课程与教学副校长、主任和骨干教师,以及区外24所学校教师代表共200余人汇聚一堂,通过论坛沙龙、参观体验、公开课等形式,共同畅言未来学校和未来课堂。 展示:“山海经”课程的探究 课程是未来学校变革的关键环节,活动现场举行了九峰小学“山海经之九野之田”的水稻、土豆、葵花等“六大主题”课程成果艺术展以及儿童课程冬至集市,吸引了不少老师专家驻足欣赏。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展和冬至集市上,绝大部分成果和“集市商品”都是师生及家长亲手制作或加工的。集市现场人头攒动,同学们大声叫卖、跳舞引客、分工合作打包制作,俨然一个个“小大人”“小团队”。各色精美、可口的以“稻”为主材料制作而成的“商品”,受到了师生和来宾的好评。 今年是北仑区九峰小学迁址建校20周年。今年暑期,九峰小学校园环境再次升级改建,一所融入“通山未来社区”的配套学校已渐渐呈现。与此同时,近年来,九峰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基于“学式变革”为导向的未来核心素养教学体系。学校围绕家乡的“山·海·经”——九峰山、北仑的港口、宁波帮的经商精神三个点位,进行跨学科课程研究,让学生们从故乡认知世界,理解社会,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我们想通过对‘山海经’课程的探究,让学习更接近生活常态,更接近本土文化,让课程与教学充分体现无边界学习特征,将探索延伸到自然、社区、社会的各个角落,真正实现‘社会即学校’。”九峰小学校长张维亚说,“我们还在学校外开辟了一片‘九野农场’,组织学生自行设计田地规划,与学生共同商议种植哪些作物,让学生们体验播种、灌溉、收获,并开设了各类关于农作物知识的思辨校本课,构建一种让孩子们与农作物共生长的研学理念。” 交流:专家们的智慧碰撞 现场,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以《重构未来学校学式变革》作专题报告,其间穿插了丰富的教学案例。“10年前,中国教科院就参与了北仑教育的发展,北仑的学校富有活力,形成了独有的课程体系,走在全国前列。”曹培杰说,“与传统学校相比,未来学校是对学习场景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对学校组织形式的创新。未来学校课程需要打破原有的边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打通,通过越来越多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课程建设是未来学校建设最重要的一环,课程变革背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领航校长黄莉就《课程共同体驱动区域整体发展》做了报告,并分享了银川兴庆区实验二小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体验,是北仑教育这场现场会给我们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九峰小学在探索的课程改革,代表了未来学校‘无边界学习’课程样态的清晰方向,让人充满期待。”现场,还举行了“未来学校”区域校长论坛,由万物启蒙课程研究院院长、“问思辨”思维模型提出者钱锋主持,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校长刘飞耀、东海实验学校校长王建垂、新碶中学校长乐纳红、淮河小学校长翁飞霞、博平小学校长李韶等北仑区校长们围绕“所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展开了互动和交流,展示了北仑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经验做法与展望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