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共育模式探索

——以“林海档案馆”的创建运营为例

    象山林海学校 蔡赛赛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在“建档设馆、归档研行、存档流韵”的过程中追寻林海的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沉浸式开展档案馆工作,促使学生各项积极品质在行走中提升、在实践中提高;通过林海志愿、档馆文创等走出校园、回馈家乡的形式,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着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和学生家庭联动发力的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实现校内外育人资源的深度整合。

    【关键词】档案馆;积极心理学;共育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随迁子女的数量也逐年上升。林海学校坐落于象山县丹东街道,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生源95%以上为随迁子女。大部分林海学子学在“林海”,住在“林海”,却对林海知之甚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林海档案馆应运而生。在大格局观之下,让学生体验“档案馆”的全方面工作,借助问题驱动,启动课堂内外的变革,将个体置于社会,让学生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实干、责任、担当等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总幸福指数=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公式中所指“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需要发掘的力量,也是学校、家庭、社区共育成长指导的追求目标。赛里格曼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人的6种美德和24种品格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我校依托林海档案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四个一级目标,再细化为感恩、希望、开放、好奇、勇敢、坚韧、实干八个二级目标(见右图)。

    同时,立足学生触手可及的乡土资源,从学生真实的需求出发,通过“建档设馆、归档研行、存档流韵”的实践活动中孕育出共育模式的体验式路径、沉浸式路径、互动式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全面提升学生的优秀品质,寻找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建档设馆——共育模式之体验式路径

    (一)多方的体验关系

    曾经的林海学校设有小学、初中、高中等学制,在辉煌的岁月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子,是当地百姓引以为傲的学校。然林海既无村名,县志中也无林海地域的解读,“林海”之名从何而来?爱母校从了解母校的历史开始,从建立和母校的关系开始。校长给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第一课,讲述林海学校的故事,走进林海学校的历史。通过对老校友的采访,增进了学生对林海学校变迁的了解,在课程中一起感知林海文化之根,感受林海风情之美。

    (二)多元的体验情境

    了解档案馆的工作职能,顺利开展档案馆工作,体验情境式的实践,小组合作完成“部门职能表”“岗位职能表”等各项开馆前期准备。小小档案员们开始竞聘啦!先用SWOT分析自己的优劣,再准备竞聘讲稿,最后大家轮流一个个上台讲述,竞聘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了解了彼此,也变得更加自信大胆。最终通过互评打分,孩子们获得了各自心仪的岗位。

    (三)多重的体验空间

    学生对档案馆进行展望和设想,墙面构创、软装布置、门面(logo)设计等皆由学生参与,学生既是寻找历史的人,也是创造历史的人,档案馆中留下他们的痕迹,将是学生最美好的体验。比如同学们用手绘的方式,结合学校特点,用上特有的手法,将字符进行创造,为“林海档案馆”设计了logo。在美术老师的创意激发下,学员们开启了奇思妙想之旅,用一块块太空泥,捏出了档案馆的名称墙、制度墙、校史墙等。档案馆就在一次次的揉、捏、搓、切中初见雏形。

    二、归档研行——共育模式之沉浸式路径

    (一)育人资源的沉浸式融合

    档案馆由全体学生设计建造,实践由学校搭建平台,家长、周边乡村、企业等育人资源提供支持。原林海乡辖区的有形的育人资源包括象山书城、大旸艺术馆、殷夫公园、瑞龙禅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象山塔山遗址、吴氏宗祠、赤坎游仙寨遗址等各种文物资源;象山县博物馆、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八一台风纪念碑、各村历史及文化礼堂等文博资源及企业、新农村资源。无形的共育资源则是退休老教师、校友、乡贤等人力资源。

    (二)研学活动的沉浸式开展

    在这一阶段,以“芳华拾忆”“兰台史话”“笃志学人”三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规划“寻乡研学路线”,在沉浸式的过程中融合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感觉到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积极品质,提高他们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见右表)。

    (三)档馆运行的沉浸式学习

    林海学校加强与县博物馆、县档案馆等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受疫情影响,不能实地考察,象山县档案监督指导科科长带领孩子们线上参观县档案馆党章学堂、孙茂芳事迹展览馆和陈汉章史迹陈列馆,感受档案馆的整体设计和布局。6·9国际档案日,我们有幸走进象山县档案馆的库房,解说员向学员们介绍了档案保存的有关知识,同时,学员们也学习了档案馆文书与档案管理人员的具体业务流程,获益匪浅。大家对档案的查阅与归档、收集与整理、保管与统计、检索利用与编研等程序的具体操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存档流韵——共育模式之互动式路径

    (一)与历史的亲密互动

    在追寻母校的历史中,学生收集了众多的档案资料,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些档案背后的故事,我们按照“林海形象”“林海影像”“林海印象”展开探索。“开馆仪式”“我和校友面对面”“我是代言人”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母校的记忆也定格在一份份研学报告里。

    (二)与档案馆的深情互动

    共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行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强调课程的“反哺”。档案馆之行,让学生有物可说,有事可忆,有情可追。在“莘莘档案人”“悠悠档案记”“浓浓档案情”的主题系列活动下,学生编写大事记、开展特色成果巡回展等情景化项目,烙印下浓浓的档案情。

    (三)与社会的持续互动

    为了突出以人为本,培养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的新时代学生,本主题按照“创意林海”“服务林海”“E+林海”展开多维度实践,从古探今,将乡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辐射到更多的领域。档馆文创、线上档馆、网络点赞、志愿服务等百花齐放,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育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有意义的校内实践场地。林海档案馆从设计建设,到组织发展,最后着眼于应用,通过情境模拟,意在立足学生触手可及的乡土资源,从学生真实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了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在双减背景下,探寻有效的研学新范式,做到校内与校外、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形成独特的共育模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